外资内资各有利弊,职业选择还要尊重个人情况。
早些年,外资药企毫无疑问是医药从业者的第一选择。
这些外资药企名气响、薪资高、制度规范,应届毕业生每个月底薪加补助就能达到一万以上。反观内资药企,由于发展时间短,制度架构不健全、底薪不算高,有时候还需要垫资。鲜明对比之下,大量优秀人才流入外资药企,内资药企人才匮乏严重。
但是近几年,一股「从外资去内资」的跳槽风正在席卷整个医药圈。从高管到员工,很多人不再满足在外企干到退休,而是转身投到内资药企的怀抱。
1
跳槽内资,开启事业第二春
一位在500强医疗企业的候选人,去年谈到自己的职业规划,还计划着沿着外资公司的升迁路线,向着区域经理的目标努力。但是今年他的目标已经变成了「跳槽去内资,薪资翻倍,直接从区域经理干」。
这样的候选人不在少数。很多外资药企的员工早期看不上内资企业,觉得只有能力不行的人才会去内资企业。在他们看来,外资药企有着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自己只要在毕业之后拿到进入的门票,就能拥有畅通无阻的职业发展。
然而现实是,外资药企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体系相对固化,个人可发挥空间不多。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也对外资药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效益大不如前。
国内药企借着国家的扶持政策,这几年迅速崛起,对于人才的渴求特别强烈,尤其青睐有外资背景的候选人,往往不惜重金挖人。
「内资药企早几年底薪不如外资,但是提成很高,这两年底薪开得也越来越高,甚至能给出双倍的薪资。」一位候选人透露说。
除了薪资的优势,内资药企被人诟病的「培训体系缺失」也在逐渐完善。在外资药企为了精简架构实行「去培训化」时,内资药企正在努力构建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从粗野化进阶到精细化管理。
不过相比内部培养,内资企业从外资药企挖人则明显更加快捷简单。不仅节约了培训成本,而且外资药企的人才在长期的企业文化影响下,视野和专业都具有优势,可以弥补内资药企的差距。
然而同期出现的问题是,对比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外资大药企,国内药企发展只有几十年或者几年,在企业品牌和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外资药企的人才进入内资药企后,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2
外资去内资,是鲁莽还是理想?
不久前,阿斯利康中国肿瘤部负责人殷敏宣布离职,去向是百济神州的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同时出走的还有零售事业部负责人王东。
在今年发生了多起药企高管跳槽事件中,从外资药企去往内资药企的高管不在少数。尤其是作为大网红的创新药企百济神州,以「重金砸人」的豪横方式横扫一大批优秀的外资药企高管。自从2018年挖走了大中华区总裁吴晓滨后,百济神州就取代了外资药企成为很多医药人的首选,甚至在医药行业还流传一句话:「医药行业的终点,就是百济神州」。
来源:医脉同道小程序
虽然内资药企用双倍薪资、股票权益等从外资药企成功挖角,但是招得来人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留得住人才是关键。很多外资员工跳槽到内资后,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待不了多久又重新跳槽。
比如原罗氏制药肿瘤第一事业部总经理钱巍,7月加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家内资药企——君实生物,担任首席商务官,但是仅仅任职4个月后就宣布了离职。从罗氏出走的韩净在3年内经历了三家内资药企,其中第二家创新药企在任时间仅有3个月。
外资公司体系健全,职能分工明确,员工只负责固定的一小块工作,而大部分内资药企尤其是初创药企,需要「一人多职」,充当企业的多面手,而且很多业务都是从0开始,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
但是也正因为此,内资医药企业提供的机会与发展空间也非常大,对于那些既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而言,是一次绝佳的发展机遇。对于那些追求安稳与专业的人,却过于野蛮而激进。
有一句话叫「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前半句说的是时代召唤,后半句说的是个人选择。所以,对于到底要不要跳槽到内资,说到底完全是个人的职业选择。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求职者在享受企业好处的同时,必然要接受企业的弊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