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锁关节后方,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
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
经胸锁关节后方,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膨大部分.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动脉杈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
颈外动脉
▼▼▼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脑供血动脉 解剖 吻合 变异
颈内动脉
▼▼▼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C1段(颈段):
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
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
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
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
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
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以下视频来源于
ANDs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眼动脉按照其走行的位置分为三段,分别为颅内段(intracranial segment)、管内段(intracanicular segment)和眶内段(intraorbital segment)(Hayreh 1962b; Lasjaunias 2001)。眶内段又按照走行的不同,分为第一段(first part)、第二段(second part)和第三段(third part)(Hayreh 1962b)。
眼动脉颅内段,顾名思义是指眼动脉自颈内动脉眼段起源处,走行到视神经管颅内口之间的一段。由于镰状韧带紧密覆盖在视神经管颅内开口处,Hayreh将走行在镰状韧带游离缘之前的眼动脉称为颅内段,而将镰状韧带游离缘之后走行的眼动脉归入管内段(Hayreh 1962a)。
颅内段,眼动脉开始与颈内动脉近端有关,往往毗邻一段距离。眼动脉在硬膜内与视神经下表面之间有疏松纤维血管结缔组织相连接。
Hayreh仔细研究了眼动脉颅内段和管内段的走行。眼动脉的初始部分有特征性走行,作者将其分为四个部分,从起点开始分别为短支(short limb),角度a,长支(long limb),角度b。角度b以远至眶尖的远端部分即为管内段。
Hayreh对眼动脉颅内段和管内段的描述和观察数据(Hayreh 2006)。短肢长度在 0.7-2.7 mm之间。a角度在90-135°之间。长肢长度在 1.4-5.2mm 之间。b角度在90—210°之间。
左侧眼眶上外侧观,显示左侧眼动脉起始部(Perrini 2007)。
上图放大观,左侧眼动脉呈一个锐角起自颈内动脉眼段的上内侧缘,起始点正好位于远端硬膜环的上方(Perrini 2007)。
显示眼动脉的颅内段,可见有颅内穿支发至眼动脉,供应视神经的腹侧面(Perrini 2007)。
眼动脉管内段指位于视神经管内的部分,常位于视神经的下外侧。此处位于硬脑膜内,部分位于视神经鞘内,很少完全位于视神经鞘内而完全不在硬膜内。在视神经鞘内,眼动脉与周围硬脑膜以疏松组织分开,只是在近端穿过视神经鞘处除外。
在视神经管内,视神经与周围硬脑膜以纤维小梁连接,在这些纤维小梁之间有眼动脉在此段的分支。在视神经管骨折时,如果纤维小梁撕裂,可导致血管撕裂,引起视神经缺血性损伤。
眼动脉在眶尖处穿过视神经管进入眶腔。眼动脉眶内段又分为三个部分,在每个部分的交界处,眼动脉改变走行方向。
眼动脉入眶后,先在视神经的下外侧走行,再在视神经的上方或者下方,绕到视神经的上内侧,再继续沿着视神经内侧往眶内侧壁方向走行。这样,眼动脉眶内段走行过程中有两个改变方向的弯曲,按照这两个弯曲将眼动脉眶内段分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
眼动脉眶内段走行与视神经的关系及分段,侧位观(Hayreh 2006)。
Hayreh研究发现(Hayreh 2006),眼动脉眶内第二段从视神经的下外侧绕行至视神经的上内侧,有82.6%在视神经的上方,17.4%位于视神经的下方。Perrini等(Perrini 2007)将眼动脉从视神经的下外侧走行至上内侧,眶内第二段走行在视神经上方称为1型(Type 1),走行在视神经下方称为2型(Type 2)。
眼动脉眶内第二段走行在视神经的上方(右)或下方(左)示意图(Hayreh 2006)。
右侧眼眶后上面观,眶顶和外侧壁磨除,牵开眼外肌显露眼动脉走行。1型走行,眼动脉在视神经上方从下外侧走向上内侧(Perrini 2007)。
右侧眼眶上方观。2型走行的眼动脉,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从下外侧走向上内侧(Perrini 2007)。
五、眼动脉分支概述
(1)眼球组(ocular group):
① 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
② 睫状动脉(ciliary arteries)。
(2) 眼眶组(orbit group):
① 泪腺动脉(lacrimal artery);
② 肌支(muscular branches)。
(3)眼眶外组(extraorbital group):
① 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
② 筛前动脉(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
③ 筛后动脉(posterior ethmoidal artery);
④ 睑内侧动脉(medial palpebral artery);
⑤ 鼻背动脉(dorsal nasal artery);
⑥ 滑车上动脉(supratrochlear artery)。
(4)硬脑膜组(dural group):
① 浅回返眼动脉(superficial recurrent ophthalmic artery);
② 深回返眼动脉(deep recurrent ophthalmic artery);
③ 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和泪腺动脉也有硬脑膜供血。
眼动脉眶内段分支分布示意图(Standring 2016)。
六、眼动脉DSA表现
正常起源眼动脉在颈内动脉造影上可清楚显示。其在DSA上的表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眼段。
② 侧位上眼动脉的走行和分支显示得更加清楚。
③ 侧位上眼动脉眶内第二段有一个明显的弯曲,此处也是视网膜中央动脉发出的位置。
④ 动脉晚期可见脉络膜染色呈圆弧形。
颈内动脉侧位,动脉期,显示正常眼动脉显影(Vignaud 1974)。
颈内动脉造影侧位(Bradac 2011)。大箭显示眼动脉围绕视神经的向上的迂曲。从迂曲处发出视器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动脉。可见脉络膜显影,泪腺动脉和大脑镰前动脉。
部分内容来源作者:张雄伟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来源:ANDs。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