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融合蛋白——蛋白转导结构域4‑超氧化物歧化酶1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陈靖宜 龚小芳 李清 刘菊英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442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11):1161-1165.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10311⁃00409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实验通过观察蛋白转导结构域(PTD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PTD4‑SOD1的心肌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适合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及CPB下心脏直视手术时MI/RI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330 20) g,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冠状动脉只穿线不结扎,30 min后由尾静脉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 ml;MI/RI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再灌注时由尾静脉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 ml;SOD1蛋白组(SOD1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于再灌注时由尾静脉给予SOD1蛋白500 μg,
1 ml;PTD4‑SOD1融合蛋白组(PTD4‑SOD1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于再灌注时尾静脉给予PTD4‑SOD1 500 μg,1 ml。
1.2 模型制备、标本采集及处理
1.2.1 MI/RI模型制备过程
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使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3 ml/100 g),麻醉后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颈部及胸部常规备皮、消毒、铺巾,剪开颈部皮肤,暴露气管,使用规格为18 G的静脉留置针行气管插管术,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3 ml/100 g,频率60次/min,吸呼比3∶5),经右颈总动脉置管接压力换能器,使用BL‑420生物系统监测心电活动。于胸骨左侧约0.5 cm第3、4肋间隙处切皮,钝性分离肌肉,使用手术钳夹断左侧第3、第4肋骨,使用小型撑开器沿胸骨纵轴方向撑开胸骨,暴露心脏,适应性放置10 min,使用小镊子轻柔充分地撕开心包膜,适应性放置5 min,使用双移液器枪头套叠法代替打结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若ST段抬高、T波高耸且左心室变为苍白色,为结扎成功。30 min后,松解LAD行再灌注,再灌注时心电图示ST段明显降低、T波下降且左心室由苍白色变为暗红色,为再灌注成功。
1.2.2 标本采集及处理
血标本:再灌注结束后,通过连有负压管的静脉采血针直接刺入左心室采血5 ml,经高温低速离心机离心8 min,使用移液器吸取上清液,存于1.5 ml离心管,置于−20 ℃冰箱,待标本收集完后,一并检测相关指标。使用比色法检测CK、LDH的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染色法检测MDA的含量。
心脏标本:待采血完毕后,使用眼科剪从主动脉根部快速剪断,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经主动脉冲洗心腔,冲洗干净后使用免疫荧光检测PTD4‑SOD1在MI/RI模型中的穿模能力。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
在室温25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所有大鼠经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无麻醉意外发生,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平稳,血压、心率稳定。采用手术钳夹断胸骨,能有效减少出血。使用小型撑开器撑开胸腔,手术视野清楚,便于操作。
2.2 免疫荧光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组、MI/RI组、SOD1组均没有代表融合蛋白的荧光出现,PTD4‑SOD1组出现荧光。见图1。
2.3 PTD4‑SOD1对MI/RI大鼠CK含量的影响
与S组比较,MI/RI组、SOD1组、PTD4‑SOD1组的CK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1组CK含量与M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I组、SOD1组比较,PTD4‑SOD1组CK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PTD4‑SOD1对MI/RI大鼠LDH含量的影响
与S组比较,MI/RI组、SOD1组、PTD4‑SOD1组的LDH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1组LDH含量与M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I组、SOD1组比较,PTD4‑SOD1组LDH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5 PTD4‑SOD1对MI/RI大鼠MDA含量的影响
与S组比较,MI/RI组、SOD1组、PTD4‑SOD1组的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1组MDA含量与M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I组、SOD1组比较,PTD4‑SOD1组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利用PTD技术将ROS清除剂SOD转导入细胞内部,通过对MI/RI大鼠血清CK、LDH、MDA含量的测定确定PTD4‑SOD1的心肌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MI/RI组、SOD1组、PTD4‑SOD1组的CK含量明显升高;SOD1组CK含量与M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D4‑SOD1组CK含量与MI/RI组、SOD1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结扎大鼠LAD后再通,造成MI/RI后大鼠血清CK含量明显升高。纯SOD1不能降低血清CK含量,但带有PTD4结构的SOD1能够明显降低血清CK含量,减少再灌注后CK的释放。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MI/RI组、SOD1组、PTD4‑SOD1组的LDH含量明显升高;SOD1组LDH含量与MI/RI组比较,差异无明显变化;PTD4‑SOD1组LDH含量与MI/RI组、SOD1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结扎大鼠LAD后再通,造成MI/RI后大鼠血清LDH含量均明显升高。纯SOD1不能降低血清LDH含量,但带有PTD4结构的SOD1能够明显降低血清LDH含量,说明融合蛋白PTD4‑SOD1能够明显降低MI/RI大鼠血清LDH含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MI/RI组、SOD1组、PTD4‑SOD1组的MDA含量明显升高;SOD1组MDA含量与M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D4‑SOD1组MDA含量与MI/RI组、SOD1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结扎大鼠LAD后再通,造成MI/RI后大鼠血清MDA含量均明显升高。纯SOD1不能降低血清MDA含量,但带有PTD4结构的SOD1能够明显降低血清MDA含量,说明PTD4‑SOD1能够明显降低MI/RI大鼠血清MDA含量。
本研究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血清CK、LDH、MDA的含量变化,说明PTD4能够将外源性的SOD1转导入细胞内部,增强了心肌ROS清除系统的能力,减少缺血/再灌注时ROS的产生,抑制ROS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实现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徐州医科大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