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染发注意了!操作不当可能肿成“猪头”...
|策划/编辑:小雅 责编:yellow&雅韵 审核:李云
下下下周就要过年了,想必许多小仙女都早已做好新年计划了,开始着手要准备过年“三件套”。 做美甲、染发烫发、种睫毛,毕竟新年新气象,要去参加各种聚会趴、年会趴、姐妹趴 (还不排除父母大人安排的相亲场在等你) ,so... 不捯饬捯饬怎么行呢?
话说回来,高颜值从头开始,染个出挑的发色,做个美美的造型,回到村上就是最靓的崽~
虽然,这种心情本花是十分理解的,但折腾头发也需要谨慎,比如不当的染发行为可能引起染发性皮炎!
● 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 19岁的Estelle,自己在商场买来了染发剂居家染发。操作之前,虽然她按照包装上面的 提示做了皮肤斑贴试验 ,但没有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 等48小时测试时间 ,就心急的开始染发了。 结果涂上染发剂后短时间内Estelle就感觉头皮有强烈的 刺痛感 。
她意识到不对劲,立即将染发剂冲洗掉,然后自行用了抗组胺药物,即便如此还是没有逃脱汹涌而来的一系列过敏反应。
第二天简直变成了“外星人”,头围从原本的56cm,变成了63cm,几乎连眼睛都没有办法睁开了。她及时前往急诊在医生治疗后才好转。
分享以上这个故事是想让大家要重视起来,不是人人都适合染发的。回归主题,接下来本花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染发性皮炎,又该怎么处理?
了解染发性皮炎
顾名思义,是指在理发、美发、护发过程中,不可避免需接触烫发剂、染发剂、护发剂等。 这些物质本身及其中的某些原料 (如对苯二胺) ,对皮肤可 产生刺激 或 致敏作用 ,从而引起皮肤的急性炎症反应。染发性皮炎是属于 接触性皮炎的一种 。
染发性皮炎的症状表现为 接触部位出现红斑、轻度肿胀、丘疹等现象 ,严重的可有 水疱、糜烂或渗出 。患者通常能感觉到明显的 瘙痒、烧灼、肿胀感 。一般常见于头皮、面部、耳廓及颈部出现。 看到这会有人问,为什么别人染发啥事都没有,而自己染发还得了染发皮炎? 大概率是因为对对苯二胺 (PPDA) 这种物质过敏,从而引起了一系列过敏反应。
嗑一嗑对苯二胺
对苯二胺是染发剂中的着色剂,被广泛应用在染色剂中是因为对苯二胺对毛发中的 角蛋白 有极强的亲和力,可以帮助染发剂当中的 颜色固色 。
(对苯二胺染发机理) 但同时对苯二胺是国际公认的 对人体具有较强致敏性的物质 (其通过皮肤接触或吸收,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湿疹、支气管哮喘)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将此成份列为 接触式过敏原 。
我国现行法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规定,对苯二胺在染发剂中 最大允许浓度为6% ,而欧盟国家,已将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容许浓度由原来的 6%降至2% 。
因此,《化妆品卫生规范》也有规定,若染发产品添加了对苯二胺成分染发成分, 必须注明含该物质 ;并建议消费者在使用前做 皮肤过敏试验 ;使用中应避免染发剂 接触眼睛 和身体 其他皮肤 。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 立即停止使用 ,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说到这,你知道为什么别人染发能安然无恙,而有些人却肿成“大猪头”了吗?当然除了自身对对苯二胺成分过敏的, 以下这些人群 也建议最好不要染发: × 头面部患有毛囊炎、皮炎等皮肤病以及有皮肤损伤者和免疫力低下者,可以等完全康复了再染发; × 备孕、哺乳期女性、孕妇(尤其是怀孕三个月内的),因为接触含有对苯二胺等成分的染发剂可能有胎儿致畸风险; × 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等过敏性体质患者;
该如何处理染发性皮炎?
● 当发现有过敏症状时, 先遮住脸部皮肤 , 带好手套 保护手部皮肤,立即用温水将染发剂 尽量多地冲洗掉 ,高度敏感者还 应剃除粘有染发剂 的头发。一旦发现症状加重,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 症状比较轻微的,一般在停止接触致敏物质后,可能会慢慢缓解和消退。如果伴有瘙痒、皮肤局部红斑这些症状的话,可以 外用糖皮质激素 或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 如果是症状严重的,建议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选择激素,也可口服。如创面有明显的继发性感染,可以 外用抗生素 (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
如何避免染发性皮炎?
◆ 预防的主要措施在于避免接触刺激物和致敏物。比如自知对染发剂成分对苯二胺过敏或对其他化学成分过敏者,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再尝试染发了。 ◆ 做好染发前皮肤测试。可在染发部位或耳后涂抹一点染发剂,然后观察24~48小时(切记一定要满足这个时间范围)。若测试后发现局部皮肤有红肿、水疱等反应,应不要再进行染发。 ◆ 自行居家染发的,建议购买正规厂商生产的染发剂。 ◆ 温馨小提示:染发前还可以在发际、耳后涂抹凡士林或乳液,以防染发剂沾到皮肤造成伤害;准备染发时提醒你的Tony老师,尽量不要让染发剂与头皮直接接触。
最后,尽管新年新气象,都想有个全新的形象过个欢乐年,但还是衷心希望大家:
能不染发,还是不要染 实在忍不住,也要尽量少染发
〔参考文献〕 [1]《化妆品卫生规范》. [2]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4-105,110. [3]Mayo Clinic-Contact dermatiti梅奥医学中心: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ntact-dermatiti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2748.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2年01月10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