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CCI | 潘文志:加入CCI,非传统医生的医工结合探索
CCI星火起步,蓬勃发展,在所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的标杆。为传播CCI创新精神,发挥CCI创新价值,在CCI成立六周年之际,特开设“我与CCI”专栏。专栏将通过专访与CCI有浓厚渊源和情谊的专家,分享他们与CCI同成长、共进步的故事。
本期访谈嘉宾为CCI一期学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潘文志。
一 影响年轻医生,进入原创新时代
谈起2015年加入CCI的初衷,潘文志医生表示有两个方向的目标:一是借助CCI的平台,推动自己的创新项目ValveClamp往前走;二是作为CCI的研发部长、骨干成员之一,为CCI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但CCI最初的起步并不轻松,例如,在过往无先例、制度无参考的情况下,CCI很难得到具体的支持;再如,立足推动医生创新转化的初衷,开展工作的发力点具体应该落在哪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确定好工作发力点之后,又面临能不能落地,落地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难点。
六年探索,六年坚持,ValveClamp借力于CCI的平台支持,已经完成确证性临床试验患者入组,并衍生出一系列的“家族”创新产品,围绕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宠物犬心脏病三大赛道,推进原始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和转化;CCI集合所有建设者和追随者的智慧与努力,已经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心血管创新生态系统,孵化出多项造福临床的创新成果,成长为我国医学创新转化领域的标杆平台。
潘文志表示,从个人角度,自己非常感谢CCI平台,因为没有CCI的帮助,自己过去六年来就难以取得如此迅速的成长;
从行业角度,CCI已经促成并将不断激发优质创新项目的研发转化,未来这些创新产品将陆续投入临床、造福患者;
从长远角度,CCI正在树立医生创新的行业氛围,这将影响更多的年轻医生,甚至将引领我国的心血管领域进入原创新时代。
“医学既是我们的软实力,也是我们的软肋。目前中国的航空航天、高铁动车、量子信息、5G等技术已经相继领跑世界,医学领域与欧美相比整体还是有差距的,只有通过原始创新的不断积累,才能让我们的医学技术在未来真正领先于世界。”
二 从追求确定性到追求可能性,在自己身上医工结合
深耕创新转化多年,潘文志自己身上发生了一系列改变。
首先,他实现了一处思想逻辑上的关键转变:“以前我考虑事情都是在‘追求确定性’,我是理科出身,做工作首先要计算如何不出错、同时也接受不了出错。但现在随着创新对我的洗礼,我的理念变成了‘追求可能性’,认为凡事只要存在成功可能就值得去做,而不是只有一定能够成功我才去做。”
同时,他调侃自己已经变为一名非传统医生。“我现在看的东西很杂,我喜欢看工科的东西,包括机械原理、数学、物理。我认为,要做出真正有创新性、在全球产生影响力的产品,一定不是靠个人,而是需要团队集体攻关,只有不同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具备足够领先性和前沿性的产品,因此我希望将来能够集合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合作研发出占领制高点的创新产品,所以我看工科的资料非常快乐。”
随之,当潘文志再返回CCI为学弟学妹们上课时,他便将自己所涉猎的数学、物理、化学、乃至阴阳哲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打开学弟学妹们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方式。
他也坦言,创新并不容易,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大的创新,这和专业方向是否前沿、平台视野是否开阔、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思维相关。潘文志以自己为例,他从小就喜欢思考,尤其喜欢琢磨不一样的东西,哪怕是做数学题也总要试着推算出一套新的解法,他的儿时梦想是成为一名数学家,也曾多次在数学竞赛中得奖。
潘文志认为,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大的创新,但只要抱着创新的初心,加以训练创新的思维,都可以实现一些小的创新。“临床中每时每刻都有亟待创新的需求点,哪怕是以新的思路进行诊疗,或是以新的方式服务病人,都是我们日常可以做到的小创新。”
三 发力项目孵化,推动原始创新
对于CCI的未来,潘文志认为,CCI的作用一是创新培训,二是理念传播,三是交流平台,四是项目孵化。截至目前,CCI的前三项都已经做出模范效应,只是还需要加强项目孵化能力。
“孵化出一个原创项目很难,因为好的创新Idea还是比较少,国内的创新基础和积累都还不够,所以希望未来CCI能够持续在项目孵化方面发力,推动更多的原始创新项目转化落地。这个过程不会很快,但是CCI形成全球影响力的必经阶段,厚积薄发,蓄力前行。”
从CCI创新学院一期毕业后,潘文志在同期学员之间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现在,这已经是他在所有群聊中发言最频繁的微信群,“大家每天都在保持活跃交流,互相交流行业信息比较多”。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和高远的理想追求之间,志同道合的同学情谊是创新路上的最好陪伴。
CCI一期学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CCI )研发部部长,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17年),上海市青年卫生人才最高奖银蛇奖获得者(2021年)。授权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6项,授权国际PCT专利2项,转化10项。在葛均波院士指导下研发了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 ValveClamp 及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堵器ReAces 。发表成果238项,被引用1928次。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王方怡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