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指标体系相比,新型指标体系共有10项不同指标,这也是导致医院排名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目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在医院绩效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内容主要包含产能、效率与质量三大部分。传统DRGs对质量和效率的评价停留在粗放型的指标层面,缺乏精细化理念。如何更合理地考虑患者间差异,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新时期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的难点。本研究基于某省级DRGs大数据平台,通过优化相关指标,评价各医院医疗服务绩效情况,并将该体系评价结果与传统体系评价结果相比较,探讨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医院绩效评价。同时也为构建新型DRGs绩效考核体系,利用大数据进行精细化绩效评价提供实证参考。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某省31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病案信息系统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836 976例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通过我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系统(CN-DRG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传统与新型DRGs指标体系对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采用Pearson检验对医院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论证两种指标体系。传统DRGs评价体系指标:CMI、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DRGs组数、低风险组死亡率、总RW。新型DRGs指标体系是通过Delphi法构建,含产能与技术、效率与运营、质量与安全3个一级指标,总RW、DRGs组数、多学科协作评分、CMI、单床DRGs权重、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检查费用指数、药品费用指数、耗材费用指数、风险调整死亡率、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高风险组死亡率、31天非计划重返手术率、31天非计划再入院率等15个二级指标。
应用TOPSIS法得到各医院两种指标体系综合绩效排名,比较发现,31家医院排名都发生了变化,且超过一半的医院排名变化幅度超过10名。同时,两种医院排名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新型与传统DRGs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系数为-0.348,P=0.057)。在6个评价维度中,新型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说明新型DRGs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要优于传统型。
与传统指标体系相比,新型指标体系共有10项不同指标,这也是导致医院排名结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服务广度、费用控制、质量与安全评价3个方面:
(1)服务广度。将“DRGs组数”和“多学科协作评分”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可体现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学科建设情况,明确本院目标学科与他院标杆学科之间的差距。
(2)费用控制。本研究发现,部分医院的各项费用指数与总费用指数差距较大,偏离程度较高,说明该院费用控制不理想。因此,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对各类费用进行考核,能够有效监测此类情况。
(3)质量与安全评价。传统评价体系较常采用“低风险组死亡率”作为DRGs质量与安全评价的唯一指标。这可能存在敏感性低、评价维度过于单一、无法做到对所有科室评价(如非死亡相关科室)等缺陷。新型体系创建“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来解决敏感性问题,其性质依然反映医疗过失与差错;采用多项质量与安全指标来解决评价单一性问题;31天非计划重返类指标解决非死亡相关科室的医疗质量评价问题。因此,新型DRGs指标体系使评价更为科学、全面。
作者来源: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许昌等
全文拟发表于本刊2022年第2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