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UVANT研究 vs IMPACT研究:互相拆台 or 一脉相承

2022
01/05

+
分享
评论
介入小崔哥
A-
A+

说了这么多临床研究,归根到底还是要落脚到临床上。


前言:ADJUVANT研究与IMPACT研究是术后辅助靶向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两者研究设计相似,均是探索了对于携带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给予2年一代EGFR-TKI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且一代药物均是选择吉非替尼。两项研究的数据分别发表于Lancet Oncology及JCO杂志(其中,ADJUVANT研究最终的OS数据发表于JCO杂志)。但是,对于这两个设计几乎一模一样的研究,某些数据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本期推送,笔者简单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这两个研究的一点看法,欢迎同行一起交流(PS:关于术后辅助治疗的发展,笔者既往曾经专题总结,戳:一代EGFR-TKI的术后辅助治疗:“互相拆台”的数据,带来哪些启示)
一、关于ADJUVANT研究与IMPACT研究
ADJUVANT研究分析了对于携带EGFR敏感突变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辅助吉非替尼治疗与标准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首次分析数据发表于Lancet Oncology杂志。这项随机、前瞻性、III期临床研究历时8年, 27个研究中心的483例患者接受筛选,222例患者随机化。患者均为II-IIIA期且携带EGFR敏感突变、接受完全性手术切除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吉非替尼(250mg,口服,每日一次,2年)治疗或标准含铂双药化疗4周期(长春瑞滨25 mg/m2,D1/8天给药,顺铂75 mg/m2,每周期第1天给药,每3周给药一次)。主要研究终点为DFS,次要终点包括了OS。研究发现,两组中位DFS分别为28.7个月和18.0个月,HR=0.6但是,这一DFS的获益并未转化为OS的获益。更新后的OS数据发现,靶向治疗组和化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75.5个月和62.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2P=0.6745年OS率分别为53.2%和51.2%,P=0.784。重要的亚组分析中,基于淋巴结转移同样未能发现获益人群,OS中,N1和N2的患者HR分别为0.97和0.92。

ADJUVANT研究的DFSOS
IMPACT研究与ADJUVANT研究在研究设计及入排标准方面,包括靶向治疗药物、化疗药物的选择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样本含量也相差不大,共计232例患者纳入分析(ADJUVANT研究中,共计222例患者随机化)。IMPACT研究与ADJUVANT研究最大的不同是:该研究未能发现DFS获益,两组中位DFS分别为35.9个月和25.1个月,HR=0.92P=0.63K-M生存曲线显示,两条生存曲线在4年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融合。OS同样未能展示获益,生存曲线未出现显著分开的趋势,HR=1.03,5年OS率分别为78%和74.6%。亚组分析中,II期和III期的患者,DFS的HR值分别为0.967和0.966,OS的HR值分别为0.954和1.094。

IMPACT研究的DFSOS
二、互相拆台 OR  一脉相承
单纯从研究数据来看,两项研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DFS的差异。ADJUVANT研究得到漂亮的阳性结果,而IMPACT研究则是一个完全阴性的结果,甚至从HR值及P值来看,连获得阳性结果的“趋势”都没有,因此,这是两个研究互相“拆台”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回到两个研究的生存曲线看,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却是一致的。
在ADJUVANTA研究中,两组在3年左右的时候,生存曲线开始出现融合,在一点在IMPACT研究中同样得以体现,只不过融合出现的时间更晚,大概在4年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这提示了一个相同的规律:即2年的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只是延迟了患者复发的时间,并未从根本上清除患者隐匿性微转移灶的出现,一旦患者停止靶向治疗,则在1-2年的时间内,患者即会迎来复发高峰。实际上,只有当隐匿性转移病灶被清除,才可以说患者得以通过辅助治疗获得治愈,最终的OS才能获得提高,如果只是推迟患者的复发,那最终的OS必然是阴性结果。笔者个人认为,也是为什么EVIENCE研究和ADAURA研究基于DFS可以获批的原因,因为两条曲线在经过足够随访后,未出现融合趋势,提示这种治疗策略对于隐匿性转移不仅仅是抑制,而是做到了清除。

ADJUVANTA研究和IMPACT研究的DFS
此外,ADJUVANT研究和IMPACT研究还有两个重要的地方也是互相验证的:后续的复发模式及基于分期的亚组分析。关于后续的复发模式,两项研究中,靶向治疗组均是以脑转移作为最常见的复发部位(ADJUVANT研究为27.4%,IMPACT研究为38.8%),对于入颅脑效果相对较差的一代TKI类药物而言,这一结果在意料之中。此外,在基于分期的亚组分析人群中,两个研究同样一脉相承——分期并不能很好的帮助进行患者筛选。分期越晚的患者,往往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越明显,因此,如果II-IIIa期患者未能得到OS的阳性结果,那将人群进一步聚焦在更加晚期的IIIa期患者中,是否可行呢?在ADJUVANTA研究,N2患者OS的HR值0.92,IMPACT研究为1.09,提示单纯基于分期进行患者筛选仍然过于宏观,不能把潜在获益的人群选择出来,毕竟,TNM分期只是基于解剖结构对患者进行选择,过于“粗糙”,后续,基于MRD进行患者识别会是一个极有前景的方法。当然,在这里,可能会与读者反问,EVAN研究聚焦于IIIa期患者,得到的是OS的阳性结果,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一点笔者也很疑惑,不知各位读者有何见解,EVAN研究是一项II期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终点是2年的DFS率,研究在进行样本含量计算的时候,α设定在了0.2)。
为什么两项研究的中位DFS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DFS作为研究终点的内在缺陷导致的。我们知道,DFS通常是指从随机化开始至疾病复发或患者死亡的时间,但是,疾病“复发”的准确判断却存在很大的挑战。组织病理学诊断仍然是确认复发的金标准,但是临床更多的情况是患者难以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如疑似颅脑复发、骨复发或者肺部出现多发实性小结节,这些情况下都难以取得病理诊断。尤其是发生于肺部的病灶,其鉴别诊断的挑战更大。这种情况下,姑息随访是临床常见的诊疗策略。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访时间间隔往往都比较长,如ADJUVANT研究每3个月进行过一次随访,而ADAURA研究中,每半年随访一次,这就意味着在难以确认是否复发的情况下,每延长一次全身评估,患者的DFS就可以有3-6个月的延长,而ADJUVANT研究的中位DFS才28个月左右,这样的测量误差似乎有点大。缩短复查间隔(每1-2月一次复查)虽然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度,但伦理上似乎难以说过去,因为对于术后的患者,每个月进行CT检查,有过度诊疗的嫌疑。这一点,笔者之前曾经专门讨论过(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DFS是可接受的替代终点吗?)。
三、临床实践中如何操作?
说了这么多临床研究,归根到底还是要落脚到临床上。对于术后的患者,到底该不该应用靶向治疗?笔者个人意见(仅仅是个人意见)对于I、II期肺癌,可能并不推荐,尤其是I期,因为这部分患者本身复发风险就很低,即使是II期的患者,既往历史数据报道的复发率也只在40%左右,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患者是不复发的,如果不加选择对这部分患者给予治疗,那就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的都是过度治疗。对于III期患者,如果纵膈淋巴结清扫不充分、高组淋巴结阳性,笔者认为有必要靶向治疗,对于其他的III期患者,术后辅助靶向治疗只能说提供了一种治疗选择,但不是所有患者常规的诊疗策略,单纯术后辅助化疗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关于治疗周期,笔者十分赞同ADJUVANT研究首次数据发布时,LancetOncology配发的同期评论的一句话:靶向治疗要么不要开始,要么开始以后不要停止。
本文首发:肿瘤论坛,原创作者:上海胸科 张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研究,患者,治疗,复发,DFS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