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聚焦抗肿瘤药物管理,这场研讨会精彩纷呈

2022-01-01 18:46   长三角健康

“肿瘤分级管理与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线上研讨会圆满落幕。

12月26日下午,一场由北京健促会主办、健康界承办的关于“肿瘤分级管理与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的线上研讨会在云端和大家相见。

会议伊始,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马昕副院长发表了致辞。他谈到癌症依旧是困扰患者的重大疾病之一,恶性肿瘤仍然是医护重点攻关的对象,抗肿瘤药物规范化管理深受国家重视。国家卫健委专门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指导,针对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及其指标,作出了具体的指示。比如《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2021年版)》、《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71611640948214020

马昕副院长说:“对于医院来说,健全肿瘤全过程管理模式、完善肿瘤药物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在此感谢健康界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感谢诸位专家抽空前来分享医院抗肿瘤管理工作心得”。

研讨会聚焦医院肿瘤规范化诊疗全程管理、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与实践、临床药师的角色参与、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监测等关键话题,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医院肿瘤诊疗管理专家和药物管理一线实践者,包括医院院长、医务处处长、药剂科主任等等,期待能够将探讨心得融入临床实践,更好地为中国公立医院的抗肿瘤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造福更多患者。

从全流程管理入手,做好肿瘤诊疗规范化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学部林厚文主任抛出问题:“在肿瘤诊疗全过程管理当中,多学科交叉、精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关键词,医院如何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医学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孙湛处长对此进行主题演讲。“当前抗肿瘤治疗规范化、经济性、精准性都已经得到了重视,目前规范化工作也在逐步提升,”他说。

目前,由中山医院主导,一套覆盖肿瘤人群以及潜在肿瘤人群的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其中,多学科协助、分层分级诊疗管理模式是亮点。

“通过携手二三级医疗机构,整合健康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分层健康管理和诊疗系统。该模式首先建立健康管理中心,通过肿瘤早期预防、高危人群筛查、AI肿瘤风险评估的手段,对健康人群和肿瘤高危人进行区分;对患者进行多学科规范诊疗,责任主要落实到三级医院,比如中山医院;对于慢病期和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全流程健康管理;对于肿瘤伴随疾病实施双向转诊;社区层面做好临床关怀,包括做好居家安宁疗护、建好临床关怀病房”。

如何做好肿瘤规范化诊疗?中山医院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肩负重任,目前主要从三方面推进:第一是加强管理,按照《抗肿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置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组;第二是确定职责,确定抗肿瘤药物分级目录、医生权限资质授权、肿瘤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以及化疗结构化病历模板等;第三是统筹推进,对不同科室管理思路、不同癌种信息化开发系统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及不良事件上报进行统一。

以合理用药为抓手,加强药师全程参与度

2021年12月28日,《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发布 ,肿瘤药物的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相关指南指导程度不断提升。新药密集上市、新政策密集出台,这对医院管理、对药师和医师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做好“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与实践”上,各家医院始终不遗余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李国辉主任谈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合理用药为抓手,医院从采购-入库验收-调剂发放-病区药品管理-药品储存等环节,加强药品质量控制。”

至于如何落地分级管理?首先是要加强药师全过程参与,保证药师对于处方的审核能够到位。其中既有对药品多学科协作点评、前置审核、事后点评,又有对合理用药指标、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占比的监测等等。其次是进一步健全肿瘤专科药师队伍建设,确保落实肿瘤药物分级管理。

目前抗肿瘤药物仍需要加强管理,具体应该做些什么?李主任提出了五个建议:一是对抗肿瘤药物进行分类,以临床需求为第一要义,对药品品种品规、使用周期、使用量、不良反应、上市时间、医生用药经验等等进行全面梳理;二是充分考虑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对于新药考虑其循环证据,根据说明书评估RCT三级以上不良反应,衡量其安全性等等;三是根据药品上市时间和用药经验制定相关共识,以适合中国人群;四是考虑抗肿瘤药物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考虑医保属性、不同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五是考虑处方权和药物治疗的实施。

考虑患者个体性差异,做好个体化监测

去年12月,国家公布《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从安全性、可及性、经济性等因素考虑,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其中涉及的药品包括抗肿瘤的化学治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等等。

作为本次论坛主持人之三,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学部马雅斌主任谈到,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患者疗效差别很大;不同的疾病有时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疗效。对于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进行个体化监测,这其中蕴藏着很大的临床价值。她请出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范国荣主任就此做主题分享。

首先,他强调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实施的重要性。在个体化监测中,医院根据肿瘤患者个体性差异,建立起个体化治疗的药物监测平台。在监测过程中,许多重要因素都将被仔细考虑。比如说,非遗传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基因检测在药物精准治疗中的作用,药物监测在全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比如说,考虑抗肿瘤药物的药理特性、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患者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起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他也跟大家分享了在个体化监测中,化疗药物以及靶向药物的个体化给药策略。他以甲氨蝶呤在骨肉瘤中的使用、伊立替康在结直肠癌中的使用、以及氟尿嘧啶在抗代谢类肿瘤治疗的应用,阐明了化疗药物个体化给药策略;同时也以小分子化合物为例子,分享了靶向药物个体化给药策略。

构建实验平台对于更好地进行个体化监测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范国荣从搭建人才团队、打通服务环路、拓展科研思路、配置仪器设备、完善流程管理等着手,明晰了应当如何搭建实验平台。

演讲最后,范主任再一次强调精准药学监护的重要性,要从病人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化监测;要获得临床专家的认可,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宣教,才能真正做到精准药学服务。29011640948410688

【讨论】多学科协作,管好肿瘤用药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之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李静主任在专题研讨环节,以“多学科协作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能级?”为题,向各位专家发出讨论。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药学部陶霞主任认为应当从两方面着手,提升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能级。第一,切实保障临床抗肿瘤药物安全评估,同时强化药师的参与作用;第二,针对不同药物的药学特点,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于庆功主任则针对目前肿瘤治疗规范化谈了三点看法:一是思考如何让关注疗效的临床医生将关注点放到药物的“限制级”和“普通级”分级之上;二是针对扩展性用药,思考如何让药师以及药事委员会真正发挥其权限;三是对于无法提取组织学、分子病理学标准以进行相关化疗的癌种,比如胰腺癌和肺癌,考虑如何管理以明晰其定义和界限。

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药学部包健安主任针对新型药物管理提出了五点想法:一是充分考虑分级管理制度;二是考虑具有处方权医生资质限定;三是,建立预警机制,注重规范化监管;四是在临床使用后,针对靶向药物等进行评价,收集临床适用、不良反应等;五是加强培训,对非肿瘤科医师进行资质认定和考核,同时药学部将按照政策文件来执行规范化培训。

【讨论】药品分级管理,临床药师如何参与?

在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当中,临床药师应当如何参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陈伯华主任谈到,目前抗肿瘤药物在管理上有三难点:一是因为人们对癌症认知处在动态变化当中,对重点抗癌药物的认识难到位;二是由于上市时间短,对于新药的认识难到位;三是比较贵的药品,要考虑如何发挥其性价比。关于药师的角色参与方面,他认为目前许多医生资质不够,在药品目录授权方面不够,用药不规范;临床药师因为专业性、知识水平不够,其参与也流于表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管理处姜惠芬处长则认为,需要对各临床科室充分评估,加强药师审核制度,对于隐藏重大安全隐患、药效不明确的新药,将予以清退。这其中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她强调将患者病理学组织、分子病理学报告、临床诊疗结果等等,纳入进入电子处方系统,进行审核干预、全过程控制和监测。对抗肿瘤药物处方的开具和执行进行动态监测,做好相关数据做好上报,结合考核指标,同时予以相应的考核。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王义俊主任谈到临床药师应当如何参与抗肿瘤药物全程化管理?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参与新药遴选流程;其次,落实临床药师制度,用药教育、用药后咨询、加强研究合理用药研究等;再次,依托合理用药软件系统,完善相关知识库,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干预;四是,及时反馈不良反应;五是,对于拓展性药品参与说明书管理、用药备案,提供证据,患者知情备案等等。

【讨论】基药配比,医院如何进行管控?

围绕“基药配比”,医院如何做好管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管理科陆晓彤主任认为基药管控需要政府、企业、医疗机构三方配合,具体有四个举措:一是根据各家医院的功能定位、结合医疗特色来配备相关比例和指标;二是加强药师对医务人员在基药政策方面的培训,鼓励使用基药;三是在医院内部制度基药使用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氛围;四是加强对短缺药品的管理,包括生产企业合同履行的管理等。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处杨敏主任从四个方面谈论基药比管控:一是,医务部门应该了解患者需求、临床困境,积极和行政管理部门沟通;二是出台政策,建立规范化诊疗行为制度,比如合理用药制度,并加强培训;三是,加强信息化支持,做好药品非基药与否的标识,帮助临床医生获知信息;四是实施奖励措施。对于是否是基药,在报销比例上予以政策倾斜,联合多部门,医保、医务、抗菌药物管理部门,做好MVP管理,进行MVP评估。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药学部邵华主任则从江苏的做法谈起,江苏根据国家对基药比管控的“986”要求,每两个月通报一次结果;其次,全院政策宣传、科室培训,临床医师宣传,明确哪些是基药,对处方进行点评等;再次是对基药使用情况进行通报,科室排名。

大会最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张弋主任进行全面总结。她认为肿瘤治疗管理、规范化管理、分级管理、临床药学管理等问题,将随着政府、医院、诸位专家的重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她对这场大会的顺利进行致以诚挚的谢意。(文/刘雪惠)

37081640948352413

本次会议由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研讨会,个体化,肿瘤,药物,聚焦,管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