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期emo的人,皮肤会发生什么变化?

2021
12/31

+
分享
评论
杨希川
A-
A+

2021好像是个全民emo的年份。

策划/编辑:雅韵 责编:cici&Fanny

审核:李云

说起今年的年度热词,就不得不提一提「emo」(代指颓废、抑郁情绪)。

2021好像是个全民emo的年份。每一个黑夜,都承接了太多压抑的情绪碎片,每一次崩溃,都包含着长期积攒下来的不甘与委屈。

以至于「成年人崩溃瞬间」多次登上各平台热榜,成为热议话题。

生活各有各的不易,长期的精神压力让人难以喘息,倘若压抑已久的情绪得不到抒发和缓解,甚至还会造成皮肤问题。
今天就来讲讲心理因素与皮肤之间的关系。

易被心理因素诱导的皮肤病

长期精神紧张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皮肤汗腺的分泌、微血管舒缩、皮肤及毛发的营养等,从而出现各种皮肤问题。
此外,在应激状态下,还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从而诱发各种不同的皮肤疾病。
以下这些就是易被心理因素诱导的皮肤疾病。
  • 皮肤附属器疾病——痤疮、斑秃
研究表明,精神压力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雄性激素的分泌从而诱发痤疮。还容易使皮损局部的神经肽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加重炎性反应。  
所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痤疮,对提高疗效、抑制复发有一定作用。
此外,精神压力和斑秃也有着密切关系。
斑秃,俗称“鬼剃头”,与精神心理、自身免疫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患者本身的心理状态也是发病的基础,焦虑、急躁或悲观、情绪敏感的人都更容易发生斑秃。
大多数患者随着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症状会得到改善。
  •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湿疹)
图源:tsu.tw
特应性皮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疹,有研究表明,有近67%的患者在发病前及病程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较多,精神应激是他们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因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生、治疗中都起重要作用。压力、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病情。
所以湿疹患者除了按照医嘱用药治疗外,日常也需要重视心理健康,避免过度紧张和各种外界刺激。
  •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

图源:tsu.tw
神经性皮炎,也被称为慢性单纯性苔藓,特征是因反复搔抓引起皮肤出现苔藓样变,伴有剧烈或阵发性瘙痒。
与其他皮炎有区别的地方在于,神经性皮炎与皮肤搔抓障碍有关,患者会通过搔抓或者戳刺皮肤来缓解皮肤瘙痒带来的不安。
有研究调查显示,有社会因素刺激者,发生神经性皮炎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有68%的患者发病与精神压力有关。
患者除了遵循医嘱针对皮肤进行用药外,还可考虑精神或行为治疗,打断“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红斑鳞屑型皮肤病——银屑病

银屑病  (俗称牛皮癣)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的疾病。
同时它也是典型的身心性皮肤病,精神紧张是触发加重疾病的因素之一。
银屑病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规范治疗得以缓解控制,甚至不再发作。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必要时可接受心理治疗排解。
  • 色素性皮肤疾病——白癜风
图源:tsu.tw
白癜风是由于黑素细胞破坏或黑素合成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泛发性色素脱失斑,与遗传、免疫、神经、分泌及代谢功能等有关。
许多临床观察发现工作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与白癜风有密切的关系。
患者长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免疫系统,使病情加重,而病情加重后持久不愈,又会反过来加重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
患了白癜风后,应尽可能争取早期治疗,通过坚持规范治疗,可以很好地控制和缓解,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 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图源:tsu.tw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侵犯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面部蝶形红斑,有“摧花蝴蝶”之称。轻者仅累及皮肤,重者累及多脏器,甚至危及生命。
情绪刺激是诱发红斑狼疮的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在幼年时期有明显的情绪低落,或在发病前有明显的人际关系危机。 
有些人认为红斑狼疮是一种不治之症,甚至称之为“血癌”,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只要及时发现,坚持正规治疗,维持良好心态,仍能和普通人一样生活。

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

皮肤疾病不但给患者带来躯体的痛苦,而且还对其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陷入精神压力诱发皮肤疾病,而疾病又加重精神负担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由于缺乏有关疾病的知识,听信民间流传或媒体误导,产生恐惧心理;还有很多患者因疾病影响美观而自卑、自责,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在这里,我们希望大家出现皮肤问题之后,一定不要急着自己吓自己,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保持积极心态对疾病的缓解和痊愈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我们也要拒绝偏见与歧视,对其他人多一点包容与理解。每个人每一次的关心、鼓励都将汇成更加温暖的社会环境,给予患者坚持治疗的动力。
世界很美好,请你一定不要放弃。   
〔参考文献〕

[1]张成勤,张士凤,李双,张凯. 心理因素与皮肤疾病[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28(02):76-79.

[2]谷玉琴,孙月吉. 心理因素与痤疮[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02):119-120.

[3]李曼,王芳,王利娟,张艳坤,丁晓岚,徐前喜,杜娟. 精神神经因素在白癜风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03):351-354.

[4]许仕军,陈金.神经递质与心身性皮肤病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6(4) :106-107.

[5]杨雪琴.心身性皮肤病概述[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3:190-192.

[6]刘彬,吴宏娟.斑秃发病的心理社会因幸与人格特征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3,24(4):421-426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1年12月30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皮肤,疾病,患者,情绪,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