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技术助力重症肝病患者康复
文章转载自:山东省消化病医院
病例一
34岁的宋先生因“脱发”服用中药偏方,后出现急性肝功能损害,血总胆红素一路飙升至568umol/l,变成了“小黄人”。
病例二
43岁王先生因长期大量饮酒,因“全身变黄、乏力、纳差”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总胆红素最高至489umol/l,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黄人”。
病例三
54岁刘先生是慢性乙肝患者,随病情进展出现慢性肝功能衰竭,各项肝功能指标“一塌糊涂”。
以上三例患者近期均入住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保肝“治疗,但一般药物对症治疗,疗效均不佳。结合病人情况,给予“人工肝”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迅速恢复至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
人工肝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
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
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在临床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体外肝脏支持方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
(1)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 20%~40%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进行治疗, 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 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一种新型方式。DPMAS是一种血浆吸附技术,不损伤血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通过各种不同的吸附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和一次性树脂血液灌流器,对血浆中的毒素如胆红素、炎症因子等物质进行吸附,从而净化患者内环境,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介绍
李晓沛
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山东省立三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消化疾病诊治,精于胃肠镜及超声内镜诊治,如早癌筛查、EMR、ESD、消化道出血镜下止血、支架置入、EFR、POEM、ERAT、NOTES、超声内镜引导下FNA等治疗。
兼任山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病介入诊疗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青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消化介入学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协会理事,内镜临床诊疗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共发表SCI收录期刊5篇,中华系列杂志及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10篇,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