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要求维生素的私人订制时,一般要满足一个动态监测。
针对阶层化分类做策略营销。
有群友谈到一个话题,维生素药品做私人订制型,市场好不好?毕竟CAR-T作为一个私人订制的药品,价格已经是让所有药品都震颤了,而这还是一个相对用户有限的市场。如果维生素药品能做到私人订制,明确每个人对不同元素的缺乏度,那应该更好。
也确实有企业在布局这样的市场,对生产企业来说,更多的是调配组份时的差异。比如就我手里这盒21金维他,这个配表是针对大多数人适用的。
但可能你因为饮食习惯等因素,对维生素A就是不缺,还过剩。从操作上讲,要么改吃其他的单一成分的来补充,要么直接和药企说,“把维生素A组份去掉,我一个月吃一盒,以后你给我单独产”。
对于药企来说,前者早就有现成的什锦包装,不算什么高值产品;后者会涉及到改配方。另外因为消耗量小、单批次生产量小,所以原生产线用不上,可能需要单开个小的压片机,人工操作依赖大。而且在目前的政策下,必须作为一个新产品注册,要消耗时间和精力,所以一下子就有了提价的空间与依据。要知道任何物品的定价,主要由稀缺性来决定,你的私人订制一下子就和普通药品拉开了距离。这种需求量,必定不会被集采;这种小批的产能,必定不会是低价,再差也要比常见的规格贵个几十倍,不然人工成本划不来。但能承接私人订制的,必定是少数制药企业,你说为什么?
因为药品的使用,从来都是诊断在提供支撑。
当一个人要求维生素的私人订制时,一般要满足一个动态监测。至少要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体检,来判断现阶段缺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定期确认缺乏的数据,那么私人订制就没有意义。所以你看着只是卖药,但其实是在卖整套的体检医疗。小企业,是难以有这种资源整合能力的。甚至你连原料药都会比别处卖的贵,因为你的消耗量太小,根本算不上工业化生产,属于过年时连供应商台历都收不到的类型。
好了,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可以了?不是的,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做体检,尤其是看血液里缺啥,要做什么项目我们不好确定,至少也确定要抽血吧。抽血疼不疼?如果动态监测全套的微量元素,是每周需要抽一百毫升血,你觉得有多少人能受得了遭这罪?哪怕每次都是指尖血,也是疼的。有钱人未必心疼钱,但绝对心疼自己身体。
到了这里,微量元素的私人订制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其实就是无创检测,最好是唾液、尿液、汗液、口腔拭子那种。别说拔头发代替抽血检查,你看看植发生发市场都火成啥样了。大家为了摘帽自由,对头发的保护已经非常重视了。
现有的微量元素检测,还是以血液的为主,必须依赖体检机构,否则直接就卡死了消费人群的扩增。所以你一个药企要联合体检机构,最好还是能把非血液检测推成国家认可的方法学。试剂你要自己开发,仪器也要新设计。成功的把药企加体检中心的模式里,加入了一个体外诊断试剂项目组。挣钱多少不知道,前期投入少不了。
我们再看下消费群体,我们知道现阶段孩子是放在第一位的,哪怕你四十五岁因为高龄找不到合适工作,但一谈到生孩子,完全是适龄青年。那我把这个私人订制主推给孩子可行吗?
难。首先法规就要求了,不得对没有临床症状的孩子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因为微量元素这东西,含量少,测的偏差大,测的缺未必真缺。
抛开孩子,消费的大头就是女性和老人。这是唯一可能真有需要的群体,如果在唾液检得到官方认可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的。打擦边球做有钱人的生意,是难长久的。毕竟有钱人不是傻子,即使不具有医学知识,他们获取医学支持的渠道也很多。所以就单个维生素产品看,先把无创检测的权威性、标准性做起来是关键。最好是即时出结果,不要等,如果能在家里做,可以顺带卖卖设备、耗材。
而其他普药产品,尤其是涉及到处方药的,其实难度更大。一个订制批次,就涉及到一次配方变更,先不谈监管,光让医生认可就有难度。所以注定是以医院制剂的形式试水,而后才能以药企来占有市场。而药企一旦占领市场,就面对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走高端路线,只做私人订制;二是全面开花,把私人订制里重合率比较高的配方,做成单品走中端市场,变相的走量。最终后者会随着产量,变成现在常见的配方片剂。而前者则可能因为有更好的药物替代,而淘汰。
而且私人订制药物,可能要同时满足这几点才会产生刚性需求。一,现有的药品有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身体难以承受;二,长期用药、慢性病用药或者周期性有规律用药,毕竟像拉肚子这种事,吃一两次就好了,现做药都来不及;三,无其他替代药物,可选择空间极其有限。
私人订制药物,说的通俗一点,不就是体检后,药房给你单独配比煎药嘛。你不是像CAR-T那样,用患者自己的生物资源来做产品,那才是实打实的独一无二,所以常见药品私人订制很难做出高端范儿。
除非把眼界看更深远些,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个体的药物相关基因做个全面分析。比如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受体,直接让临床医生、药剂师、制药企业以基因型选择最优个体化配药、给药。比如我们知道可待因能用来镇痛,但CYP2D6酶缺乏的人,不能将可待因转化为吗啡起效,所以他们无法用可待因镇痛,只会延误时机且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所以对代谢酶基因的研究让剂量精准、降低毒性反应、提高疗效、节约医疗成本,成为我们的预期,这样一来药物基因组学又成了市场化的基础。
这时的个体确认,已经不再是微量元素中的测测血样。而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集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全血样本、组织样本、口腔拭子和骨髓等,对于检验医学的要求更为提高。
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私人订制个体化用药,其实都是把诊断分析推到首要步骤。没有诊断,就没有后继的市场,想做好这个路线,制药企业就必须拿出资源投入到诊断中去,这是未来医药的新规律。
参考资料:
《临床个体化用药》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治疗用药决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