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面临最近医疗资源紧缺,出行不便的情况,宝宝“拉肚子”了怎么办?
这是一个棘手和头疼的问题,宝爸宝妈不要慌,今天小编邀请我院急诊科专家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学会如何识别和处理宝宝腹泻的问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腹泻病,俗称“拉肚子”,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
细菌: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其他还有真菌、寄生虫。
非感染性病因
包括:喂养不当、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气候变化等。
临床上腹泻以病毒性腹泻多见,根据不同病因,病毒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大便呈现稀便、水样便,细菌性腹泻可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也可各种大便性状交替出现。部分孩子会合并有发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穿孔等。
本病病情轻重不同,轻者可无症状,或仅轻度腹泻,重者可致不同程度的脱水。
婴幼儿常突然起病,以呕吐为首发症状,多伴有发热,继而出现水样便或者蛋花汤样便(如下图),大便无粘液及腥臭味,呕吐及发热持续时间多为2-3天,腹泻一般持续1周左右,每天大便次数可多达10-20次/日。
一般急性起病,可伴有发热,高热甚至热性惊厥,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如下图),有腥臭味。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哭闹不安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发生休克。
出现一下症状警惕并发脱水的出现,精神差,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抽搐,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凉,口唇干裂,眼眶、前囟门凹陷,尿少等症状。(脱水分度见附表1)
附表1 脱水程度的评估表
保证孩子不脱水是首要目标,同时要维持孩子的电解质和营养的平衡。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推荐口服补液盐(ORS)Ⅲ,适用于轻度或者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按照说明书配制,切勿自行稀释,推荐每次腹泻后补充。
①轻至中度脱水时,应用ORS Ⅲ纠正脱水;
用量(ml)= (50~75)ml X体重(kg),4h内服完;
②重度脱水时则需静脉补液治疗,这时建议及时就医。
(1)微生态制剂:适用于急性水样泻或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可补充肠道有益菌,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腹泻病情及缩短病程。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等
(2)肠粘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如蒙脱石散。
(3)抗分泌治疗: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治疗分泌性腹泻,如消旋卡多曲颗粒。
(4)补锌治疗
推荐急性感染腹泻病患儿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 ①粘膜修复、减少腹泻病的持续时间;②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③减低病后2-3个月内腹泻病的再次发生。
不必禁食,应多补充水分,特别是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家长要耐心、少量多次给孩子补充电解质溶液。注意千万不要喝饮料,会加重腹泻。要调整饮食,推荐食用无乳糖饮食(如稀饭、米羹、软面条、腹泻奶粉等),不推荐的食物是长纤维蔬菜、高蛋白质、高糖食物、高脂肪。
治疗病毒性腹泻不能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更不能乱用,盲目使用抗生素极易造成肠道内菌群失调。如伴有明显的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儿童应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黏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建议就医化验检查,然后根据病原针对性给予抗生素治疗。
喂养方面,强调继续习惯饮食喂养,以预防病后营养不良,可以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喂食与患儿年龄相适应的易消化饮食,避免高脂肪和高浓度单糖饮食,切勿盲目自行禁食;对于呕吐频繁、不能进食患儿需要及时就医。此外,需要注意消化道隔离,预防交叉感染,对于大便要及时清理并消毒,加强手卫生。
常规治疗腹泻仍明显,甚至次数与量明显增加时;
不能正常进食进水,呕吐频繁;
明显口渴,尿少,高热不退;
精神萎靡或烦躁,哭闹不安,面色不好。
腹痛腹胀,腹部“硬”,拒按压;
大便呈粘液脓血便、鲜血便,或者频繁呕吐,伴果酱色大便。
如何预防宝宝腹泻?
THE END
推文创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