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手术繁忙,但他仍坚持做公益献爱心。他觉得公益活动能重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公开宣传发布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先进事迹的通知精神,激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锐意进取、砥砺奋斗,经各省市医师协会和相关机构推荐,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审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刘颖斌荣获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
刘颖斌,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外科学二级教授,现任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主任、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所所长、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颖斌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工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美国外科学院外籍会员(FACS)。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我就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医生的天职就是为病人尽心尽责,这就是我的座右铭。”从医三十多年来,刘颖斌一直在努力践行着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他作为主要研究者,创新发明“无针眼”捆绑式胰肠吻合法,使“胰漏”发生率由9%下降到0.2%的至今最低值,被国际胰腺外科专家誉为21世纪引领胰腺外科革命性进步的探索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
他率先倡导“胰头癌全系膜切除”理念,使胰头癌患者的R0根治切除率达到70%,并被作为上海市推广项目。
他首创胃癌三步法根治术,主编了《三步法胃癌根治术图谱》,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
他系统性地揭示了胆囊癌的重要发病机制,提出了精准诊疗靶点,并主持开展了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推进了胆囊癌的精准诊疗,促进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建成了全国最大多中心胆囊癌单病种数据库,指导和规范了胆囊癌患者的诊疗。
国际上对于早期胆囊癌,尤其是T1b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存在较大争议。淋巴结清扫及肝切除对于T1b期的胆囊癌是否获益尚不清楚。刘颖斌教授收集了国内24家医疗中心的胆囊癌患者资料,发现对于T1b期胆囊癌,淋巴结清扫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而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切除相比于单纯胆囊切除并未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解决了早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范围问题,为胆囊癌的规范化切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NCCN指南推荐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GEMOX)为晚期胆囊癌的一线治疗策略,但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不尽人意,亟需有效的化疗方案。针对这一难题,刘颖斌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胆囊癌临床化疗新方案(改良FOLFIRINOX方案),相比于GEMOX方案,一定程度延长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提示改良FOLFIRINOX方案可改善晚期胆囊癌的不良预后。相关成果发表于Hepatobiliary Surgery and Nutrition杂志。
在流行病学领域,胆囊癌发病分散,缺乏对胆囊癌的大规模、多中心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研究。刘颖斌教授建立了全国最大多中心胆囊癌单病种数据库,目前已完成15个省30家医院的数据收集工作,录入胆囊癌病历数据过万例。该研究系统性地描述了我国胆囊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现状,为胆囊癌的规范化、精准化治疗研究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数据平台。
在这些“首创”、“创新”背后,是刘颖斌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和全心全意守护人民健康的赤忱。他在三十多年的执医生涯中完成了7000多例手术,用娴熟的手术技巧,勇闯生命禁区,为患者清除了胆胰、胃肠道的恶性肿瘤,拯救了无数病人即将颠覆的生命航船。
从医三十多年来,他入选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工匠、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标兵、上海市仁心医者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生命禁区的排险者
“医学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禁区’。”刘颖斌教授说,当时选择肝胆胰外科方向,主要是因为这个领域相当具有挑战性。“一个外科医生,别人觉得没希望的手术,你给做了,这时候会有一种快感,就会有一种荣誉感”。
很多慕名找到刘颖斌教授的患者,都曾在其他医院被判过“死刑”,无法手术的阴霾笼罩在患者和家属的心头,而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刘颖斌教授后,他总会细致地再次判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不放过每一个手术的机会,挑战别人眼中的“不可能”。亲切的沟通,细致的讲解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患者的顾虑;娴熟的技巧,精妙的手术就如同久旱后的甘霖,让患者重获新生。
今年3月,就有一名患者慕名找到刘颖斌教授,这名年近70岁的老人发现自己肚子逐渐发福,双腿也肿了起来。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他起初并未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鼓胀的肚子和肿胀的双腿让他苦不堪言,日常的起卧都成难题。为此,患者四处求医,但得到的回应都不乐观,在患者几乎绝望的时候,仁济医院刘颖斌教授有能力完成这种手术的消息给他带来了新希望。经CT检查后发现是长了一个占据了大半个腹部的腹膜后肿瘤,瘤体直径达45厘米,且瘤体包绕着腹腔内其他脏器,压迫血管且紧贴肾动、静脉及腔静脉等大血管,术中分离显然有些困难。这些血管稍有损伤,即会造成大出血,瞬间失血就可达上千毫升。考虑到手术难度大、风险极高,刘颖斌指挥团队一边积极进行术前检查评估,一边联系麻醉科、泌尿科等多学科会诊,团队仅用2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手术操作,术中将腹膜后血管完整地解剖出来加以保护,对正常组织没有一丝损伤,完整取下了接近40斤的巨大肿瘤,术中出血不到500ml。
前沿科学的探索者
刘颖斌认为科学研究是解决疾病的根本之道,基础和临床研究建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可使更多病人受益。他一直致力于胆囊癌以及胆道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在如切缘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范围等方面均有创新性发现和独到见解。
刘颖斌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大规模样本的胆囊癌组织外显子测序,发现了ErBb通路在胆囊癌发生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杂志(IF=27.9),为胆囊癌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同时开展胆囊癌靶向治疗的转化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成立了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自然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资助30余项,资助经费超过3000万元。在Nature Genetic、Gut、Journal of Hepat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8篇,总影响因子超472分。
医学温度的传播者
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刘颖斌求真务实,始终心怀患者,将医治好每一位患者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每天辗转于各院区的各个手术室之间,即使在节假日没有排班,但只要病人病情需要,他也二话不说立刻赶到手术室。
即便手术繁忙,但他仍坚持做公益献爱心。他觉得公益活动能重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他积极响应国家“精准健康扶贫”政策,201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家工作站,近至浙江常山温州,远达海南澄迈、云南保山龙陵直到西藏日喀则。他多次免费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患者进行手术,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光。他会诊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接受过他手术的患者。
刘颖斌说,不少患者找到他之前,都被认为没有了手术机会,因此心情十分低落。每每遇到这种患者,刘颖斌教授都会亲自到床边探望患者,为他分析病情,讲解手术方案。在患者心中,刘主任耐心的沟通如定海神针,给他们带来安慰,让他们重拾信心,满怀希望地接受手术。他的办公室总是向患者开放,即使是最忙的时候,刘颖斌教授也很少拒绝患者。
“医学的人文性归根结底就是‘善良’二字。”他提倡年轻医生要深入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困难和需求,在手术、操作的时候要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尽量减少损伤。在他看来,做一个善良的人,才是成为好医生的第一步。一位经他诊治后康复出院的病人,或许就是对他所散播的医学温度的最好诠释。
这么多年来,他砺术为范,一步一个台阶,成为争锋浪尖勇立潮头的精诚大医;他仁心有道,正直善良无私,是润物无声有口皆碑的学界楷模。他是同行身边的“及时雨”,病家心中的“大恩人”,学生眼里的“师父”,自己口中的业界“老黄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