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肺癌不可怕,介入医学有妙招

2021-12-27 13:29

肺癌的血管内介入疗法有着微创、低副作用和近期强疗效等优点,但并不能替代综合治疗的其他方法,因此无法外科手术的肺癌患者需合理地安排治疗。

 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均居癌症发病率和死因之首,全球每年发病约2,500,000人,每年有超过1,600,000人死于肺癌。在我国肺癌的发病形势更加严峻,据《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导,我国肺癌年发病率为57.26/10万,肺癌年死亡率为45.87/10万,绝对数均排在世界第一。对于没有发生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       但是多数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无法行手术切除。这部分患者在传统的放化疗中获益有限,因此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局部消融术等,越来越多的患者因此受益。   介入医学科采用综合微创方法,对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肺癌介入治疗方法
  我们知道,外科治疗,是靠手术暴露后来做的;          内科治疗,靠服药;而介入治疗呢,不象完全打开的那种暴露、开放似的手术,同时,也不是一种靠药物来治疗的手术,它介乎于二者之间,所以美国医生给它命名intervention(介入干预的意思),就叫介入者治疗。          “介入治疗”就等于“不用开刀的手术”。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  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具体的讲,就是将不同的药物经血管或经皮肤直接穿刺注射入病灶内,改变病灶血供并直接作用于病灶,对于肿瘤是“饿死(堵塞肿瘤血管)+杀死(高浓度的抗癌药物)”肿瘤,对于血栓则是“粉碎血栓+溶解血栓”;还可将不同的材料及器材置于血管或身体其他管道(胆管、食管、肠管、气管),恢复这些管道的正常功能,置于血管内则恢复血流、置于胆管则减轻肝内胆汁淤积、置于食管则可改善进食、置于肠管则可恢复肠道的消化功能、置于气管则能改善呼吸。

介入治疗分类
  介入治疗分类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是 各种经皮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瘘栓塞术、输卵管粘堵和再通术、椎间盘突出介入治疗、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
   血管性介入技术是血管疾病方面 :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疗、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创伤、产后、炎症、静脉曲张等)、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栓塞治疗、下腔静脉过滤器、tipss、血管再建、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肿瘤的供血栓塞与药物灌注、动脉内照射、放射性损伤的预防、化疗、术前栓塞肿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药物及酒精等灌注。

一、肺癌的经皮介入治疗

肺癌的经皮介入治疗技术包括:125I粒子植入、经皮消融技术[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消融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经皮化学消融技术等。

1.125I粒子植入技术:125I是I元素的同位素,125I在其衰变过程中能够持续释放低剂量的γ射线,而γ射线能直接作用于DNA分子链,导致DNA链的断裂,同时电离水分子,产生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损伤和凋亡。目前已被应用于包括肺癌、肝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其特点包括:(1)125I能量较低,组织穿透距离短,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2)由于125I半衰期较长、持续暴露,局部治疗效果较外照射好。主要用于:(1)实体瘤的根治性治疗;(2)实体瘤术后残余组织的预防性治疗;(3)转移性肿瘤病灶或术后孤立性肿瘤转移灶而失去手术价值者;(4)无法手术的原发肿瘤的姑息性治疗。

2.经皮消融技术:肿瘤消融是针对某一脏器中特定的一个或多个肿瘤病灶,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病灶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治疗技术。

(1)RFA:是目前治疗实体瘤应用最广泛的消融技术,2007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RFA可用于肺部肿瘤的治疗。2009年以来,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办医政发(2011)22号]均推荐RFA可用于早期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肺癌患者的治疗。其特点是RFA电极的适形性好,可以通过调节消融电极来保护邻近脏器。

(2)MWA: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短时间内产生达到60~150 ℃的高温,从而导致细胞凝固性坏死。由于辐射器可将微波能集中在一定范围内,故而能有效地辐射到所需靶区,微波热辐射在肺内有更高的对流性和更低的热沉降效应。其特点是消融时间短、消融范围广,适合治疗邻近大血管的肿瘤。

(3)冷冻消融:氩-氦冷冻消融是目前较成熟的冷冻治疗技术。其原理是高压氩气可以冷却至-140 ℃,氦气可使-140 ℃迅速上升至20~40 ℃,通过这种温度梯度的变化可以导致以下改变:①靶组织蛋白质变性;②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和“结冰”效应造成细胞裂解;③微血管栓塞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等。其特点是形成的“冰球”边界清晰,易于监测,可应用于邻近危险脏器的肺部肿瘤。冷冻消融较少引起局部疼痛,可用于肿瘤距离胸膜≤1 cm或有骨转移引起骨质破坏的肿瘤患者。由于治疗过程中消耗患者血小板,对于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冷冻消融。

(4)HIFU:其原理是将超声波进行聚焦后,穿透到人体内,通过一系列复合效应来消灭肿瘤组织。类似于太阳光通过凸透镜聚焦一样,超声波也可以聚焦,而且可以安全地穿透身体,将能量密度较低的超声波汇聚至体内的肿瘤部位,利用焦点处超声波的热效应,在靶区形成60 ℃以上的高温,导致蛋白质变性及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或不可逆的严重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经皮化学消融技术:通过皮肤穿刺技术到达瘤体,经穿刺针注射化学药物,包括无水乙醇、低渗化疗药物及免疫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2、高聚金葡素等,引起肿瘤组织坏死、液化,使瘤体缩小甚至消失,减轻患者的压迫症状,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肺部孤立性肿块尤其是靠近肺表面的肿块均适合肿块内注射治疗。肿块内药物注射应在密切监视和透视检测下进行。

二、肺癌的经血管介入治疗

随着肿瘤介入治疗的开展和研究,经血管介入治疗已逐步应用于临床,成为肺癌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肺部有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两套血供系统,支气管动脉为营养血管,负责支气管、肺的营养供应;肺动脉为功能血管,负责气体交换,两者均可能参与肺部肿瘤供血;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体动脉,如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胸外侧动脉、肋颈干动脉、甲状颈干动脉、胸廓内动脉、肋间动脉、食管固有动脉、膈下动脉均有可能参与肿瘤供血。因此,肺癌的经血管介入治疗分为经体动脉介入治疗和经肺动脉介入治疗。

相比经体动脉(多为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而言,经肺动脉介入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导管经右心室可能刺激心脏导致心律紊乱,甚至心脏骤停,且研究表明单纯肺动脉介入治疗和支气管动脉联合肺动脉双介入治疗并不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故目前大多数医院选择单纯体动脉介入治疗。

1.经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BAI):指经皮将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肺癌的供血动脉内(多为支气管动脉),一次性或保留导管持续灌注化疗药物。由于BAI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内,使血药浓度快速达到高峰,瘤区的血药浓度高于等剂量静脉化疗的10倍甚至100倍以上,同时不增加外周药物浓度,减少了外周组织的不良反应。另外,由于BAI时局部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从而使瘤区游离药物浓度增高,进一步增强了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同时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肝脏代谢,所以BAI也发挥着轻度的全身化疗作用。

2.经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指经皮将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肺癌供血动脉内,给予各种栓塞材料[如微球、聚乙烯醇颗粒(PVA)、明胶海绵等],对肺癌供血动脉分支进行栓塞。

3.支气管动脉化学栓塞术(BACE):指经皮将导管超选择插管至肺癌的供血动脉内,予以灌注化疗药物,然后进行栓塞,或者使用药物洗脱微球、碘化油乳剂对肺癌供血动脉分支进行栓塞。这样不仅可阻断肿瘤血液供应使肿瘤缺血坏死,而且还可使肿瘤组织内药物较长时间保持高浓度,而高浓度抗癌药物不但能阻止癌细胞合成,还能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破坏癌细胞。大量临床试验也证实支气管灌注化疗栓塞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气管灌注化疗,并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1年生存率。

虽然碘化油为液态栓塞剂,对肿瘤血管具有亲嗜性,但体动脉和肺动脉存在潜在交通支,且肿瘤组织可破坏肺血管,导致体动脉和肺动脉交通,故碘化油可造成异位栓塞,且碘化油属末梢性永久栓塞剂,可栓塞20~50 μm的血管,有引起支气管壁坏死的可能,故目前在肺部肿瘤的治疗中较少使用碘化油。

关于BACE治疗肺癌的疗效比较,小细胞肺癌疗效最好,鳞癌次之,腺癌较差;中心型肺癌疗效优于周围型;小肿瘤优于大肿瘤;早期优于晚期;富血供型优于乏血供型;单支气管动脉供血优于多支气管血供型;联合用药优于单药;多次用药优于单次用药。

4.上腔静脉开通:若瘤体压迫或侵犯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如发绀、上肢、头部和颈部水肿、呼吸困难、咽喉痛、咳嗽、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更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头痛、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猝死,称为上腔静脉综合征,此阶段大多数患者均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放疗不能迅速解决阻塞症状,且有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水肿,加重阻塞,故此时最佳治疗方案为上腔静脉开通术,包括支架置植入术和球囊扩张术,两者可根据病情单独施行,亦可联合使用。

介入治疗的优点

一.对于需内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内科治疗优点在于: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二.对于需外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  

  1.它无需开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  
  3.损伤小、恢复快、效果满意,对身体正常气管的影响小。  
  4.对于目前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肿瘤在介入治疗后相当与外科切除。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一些疾病(如: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介入治疗在肺癌的治疗上具有微创、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可重复性等优势。随着DSA和支气管镜等设备的更新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介入治疗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我们相信介入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提高。

此法的适应症
  1.已经失去外科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肺癌者;
  2.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肺癌者;
  3.外科手术有难度的肺癌,术前进行介入治疗,以短期缩小肿瘤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减少手术难度并提高疗效(相当于外科手术术前的新辅助化疗);
  4.肺癌合并咯血者,可行灌注+栓塞术,达到抗肿瘤和止血的双重疗效;
  5.不能耐受全身静脉化疗的患者,特别是老年肺癌患者;
  6.对于可耐受全身静脉化疗剂量的患者,可行血管内介入化疗+补充剂量静脉化疗,以增加局部治疗效果并保证全身剂量;  
  7.中央型肺癌、动脉血供丰富和巨大的周围型肺癌疗效更佳。  
    肺癌的血管内介入疗法有着微创、低副作用和近期强疗效等优点,但并不能替代综合治疗的其他方法,因此无法外科手术的肺癌患者需合理地安排治疗。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药物,肺癌,介入,治疗,动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