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习】MYCN扩增驱动一种高侵袭性的脊髓室管膜瘤发生

2021
12/24

+
分享
评论
俊平
A-
A+

【文献学习】MYCN扩增驱动一种高侵袭性的脊髓室管膜瘤发生

简 介

       室管膜瘤(Ependymoma,EPN)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上皮肿瘤,占所有CNS恶性肿瘤的10%;多沿着神经轴生长。好发于各年龄段;在儿童,30%发生在3岁以下患儿。脊髓室管膜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3-6%,分别占儿童与成人原发性脊髓肿瘤的21.5%与18.3%。脊髓室管膜肿瘤分为三个分子亚型:脊髓室管膜下瘤(spinal subependymoma,SP-SE)、脊髓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spinal myxopapillary             ependymoma,SP-MPE)和脊髓室管膜瘤(spinal ependymoma,SP-EPN)。SP-SE和SP-EPN通常发生在髓内,而SP-MPE在髓外,几乎全部位于终丝或脊髓圆锥。脊髓室管膜瘤通常生长缓慢,界限清楚,临床预后普遍优于颅内室管膜瘤,其5年OS为60%-90%。但部分脊髓室管膜瘤预后较差,表现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肿瘤难以全切除,缺乏既定的治疗方案,放射治疗的疗效不确定。对这些肿瘤患者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

研 究 方 法

       该研究纳入德国多个中心的13例脊髓室管膜肿瘤的患者(2003年至2018年),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理、组织学、临床和放射学数据,并对所有病例进行DNA甲基化和CNV拷贝数变异分析,使用FISH进行验证。

结 果 及 讨 论

       DNA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13例肿瘤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稳定的集群。与500个室管膜瘤确定的9个主要分子亚组进行比较(图a),该13例肿瘤不与任何其他先前描述的室管膜瘤亚组聚集。将其定义为脊髓室管膜瘤的一类新分子亚型。16051640338842980

图1:t-SNE分析显示SP-EPN-MYCN队列(n = 13)和500个室管膜瘤9个主要分子亚群的DNA甲基化聚类。与其他分子室管膜亚群相比,SP-EPN-MYCN(紫色)显示出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参考队列所用数据集:Pajtler et al, Cancer Cell, 2015)。

       MYCN扩增是其遗传学特征,多伴有不同比例的染色体畸变,如10号染色体丢失(3/13)或11q染色体局部丢失(5/13)。在可获得FFPE组织的病例中(n=5个原发肿瘤,n=7个复发肿瘤),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MYCN扩增。在所有可用样品中都证实了高水平的MYCN扩增。病灶局限于脊髓,因此有别于其他MYCN扩增的实体肿瘤。

81721640338962998

图2:SP-EPN-MYCN病例中检测到的最常见CNAs。

       组织学诊断为,10例脊髓间变性室管膜瘤(WHO Ⅲ级),3例脊髓典型室管膜瘤(WHO Ⅱ级)。所有肿瘤均表现出室管膜肿瘤的特征性组织学改变,即血管周围假菊形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上皮膜抗原(EMA)阳性,常见微血管增生(图3a-d)。大多数肿瘤有丝分裂活跃,Ki-67指数高(图3e和g)。肿瘤坏死多见(图3e-g)。所有肿瘤均广泛表达MYCN(图3h)。MYCN扩增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恶性进展与MYCN蛋白水平的进一步升高有关。65971640340832099

图3:a:血管周围假菊形团,b:微血管增生,c:血管周围GFAP表达增强,d:点样EMA阳性,e:活跃的有丝分裂,f:肿瘤坏死,g :Ki-67指数高,h:广泛的核MYCN表达。

        发病的中位年龄为32岁(12-56岁),低于先前关于脊柱室管膜肿瘤的研究(中位年龄约为40岁)(图4a)。患者性别在整个队列中平均分布(7名女性和6名男性)(图4b)。SP-EPN-MYCN主要集中在胸椎和颈椎的硬膜内和髓外,弥漫性软脑膜扩散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浸润性侵犯脊髓。在100%的病例中观察到播散。(图4c、d)。

4821640340863753

图4:a:首次诊断时发病年龄。红线表示中位数(32岁)。b:性别分布均匀,男性6例,女性7例。c:脊髓横断面图显示7例患者肿瘤定位于髓外、硬膜内。d:原发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定位。

播散并不局限于软脑膜,也包括结节性病变。图5显示1名46岁女性SP-EPN-MYCN患者代表性影像表现和术中照片。

11981640340907277

图5:a:矢状位颈椎MRI-T2扫描,红色星号标记硬膜内髓外肿瘤(C7);b:矢状位颈椎增强MRI-T1扫描;c:矢状位MRI-T2扫描,椎管内充满广泛播散的肿瘤肿块;d和e :F-18-FDG PET-CT(横断面,C7(d)和矢状位,全脊柱(e)显示C7水平对应的代谢增高。

       收集详细的临床资料并对13例中的12例进行分析。SP-EPN-MYCN队列显示了侵袭性行为,包括早期转移,复发后的快速进展,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播,以及对常见治疗策略的耐药性。仅有1例(1/12)患者成功完成了原发肿瘤的总体全切除,其他患者未能实现(11/12),因为在诊断时已转移扩散(9/12)或可能导致无法接受的手术副作用(2/12)。在大多数病例中,手术是最初的治疗步骤。

       所有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复发或进展,通常伴有转移性扩散。尽管采用了多次手术、放疗、不同的化疗方案和靶向治疗等高强度的治疗方案,但在收集数据时仍有6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处于疾病晚期。其余6例中,有2例是在2018年底确诊的,因此,随访数据有限。化疗采用单药或联合治疗,包括替莫唑胺、卡铂、依托泊苷/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在1例患者中,由于肿瘤细胞c-Kit表达高,使用伊马替尼。目前MYCN仍被认为是不可用药的靶点,但正在研究几种抑制MYCN的策略。其中,HDAC抑制剂、PARP抑制剂、                 Aurora A-激酶抑制剂和BET-溴结构域抑制剂被认为是有希望转化为mycn扩增肿瘤治疗的候选药物。也有证据表明MYCN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这些策略中是否有一种适合治疗SP-EPN-MYCN肿瘤仍有待观察,并应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

       尽管进行了高强度治疗,SP-EPN-MYCN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7个月)和中位总生存期(OS)(87个月)明显低于先前描述的所有其他分子类型脊髓室管膜瘤亚组。OS和PFS与ST-EPN-RELA和PF-EPN-A相似,进一步突出了这个独特的新亚群的侵袭性(图6)。因此,我们建议将SP-EPN-MYCN作为室管膜瘤的一个新的分子亚群,并提倡对新诊断的脊髓室管膜瘤进行MYCN扩增检测。

68551640340939567

图6:将SP-EPN-MYCN的PFS和OS与所有其他脊髓室管膜分子亚组以及ST-EPN-RELA和PF-EPN-A进行比较。ns = p > 0.05, *=p < 0.05, * * = p≤0.01,* * * = p≤0.001。

对于SP-EPN-MYCN的破坏性后果,迫切需要为这些患者提供创新的治疗理念。由于患者队列较小,治疗策略范围广泛,本研究无法得出关于SP-EPN-MYCN最佳治疗的结论。

敬请注意: 本文仅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之用,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如出现文中描述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另外,本文仅节选原文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不完整或与原文存在偏差,若需更完整的信息请参阅原文。

参考资料:

Ghasemi DR et al.MYCN amplification drives an aggressive form of spinal ependymoma. Acta Neuropathol. 2019 Dec;138(6):1075-1089.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所有,患者,分子,肿瘤,扩增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