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心血管疾病康复随访篇之体外反搏治疗系统
5.1.1.1 器械简述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伤的辅助循环治疗方法,其原理是以人体的心电 R 波为触发信号,在心脏舒张期,自肢体远端气囊向近端气囊依次充气,压迫肢体,迫使肢体和臀部动脉血液反流至主动脉,以提高主动脉的压力和血流量,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在心脏收缩期前,气囊迅速排气,受压的肢体血管突然放松,外周阻力急剧下降,有利于心室射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快速流入肢体动脉。以此按心动周期不断充气、排气重复的工作达到治疗的目的(图 1)。
根据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对心脑血管、各脏器及肢体的缺血性疾病有明显效果,广泛适用于心血管、脑血管、眼、耳、消化系统、肢体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还可用于康复、保健、消除疲劳等,对心脑血管的预防保健及康复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老年患者及心脏康复患者预防、治疗及康复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5.1.1.2 器械构成
体外反搏装置主要包括电路控制系统、输配气系统、降噪和冷却系统几个部分(图 2)。
(1) 电路控制系统采用了高度集成的心电、指脉、控制三板合一的设计,避免了模块之间数据传输同步和时延问题,使得心电 R 波的检测更加精准。因而产品实时性和充排气时间精度做到了最大化的提高。
(2) 输配气系统采用自主设计和拥有专利权的电磁阀开关控制系统,开关反应速度更迅速快捷、使用寿命更好,提高了充排气控制的实时性。同时输配气系统采用进口大流量空气压缩机,最大输出流量可达 48m3/h,确保了快速充排气以保证治疗效果。
(3)反搏专用降噪和冷却系统。
5.1.1.3 技术发展历程
体外反搏理论是在 1953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 Kantroswz 首先提出,1963 年 Birtwell及 Soroff 等人研制出供临床应用的液体动力体外反搏装置。
1976 年,中山大学郑振声教授领导团队研制成功气体动力四肢序贯式正压反搏装置并应用于临床。随后,在郑振声教授带领下,国家卫生部辅助循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体外反搏原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增加了臀部气路充气部分,创立了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理论。该装置在中国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并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生产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 EECP 进入美国市场,迅速在包括世界著名心脏病医院梅诊所奥在内的 400 多家美国医院广泛使用,临床证实它作为非药物、无创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疗效确切,为人类解决心脑血管难题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目前,EECP 在中国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临床应用,已获得美国FDA、欧盟 CE、中国 CFDA 认可。国内如中山、湘雅、华西、齐鲁、阜外等医院,美国哥伦比亚、耶鲁、哈佛、匹兹堡等大学医院开展了 MUST-EECP、PEECH、RECC、IEPR 研究,Circulation、Stroke、TIME、《中华内科》《中华老年医学》等主流学术期刊和媒体纷纷对体外反搏研究、应用成果等进行报道或发表。
5.1.1.4 技术延伸探索
(1)临床应用延伸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根据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体外反搏对心脑血管、各脏器及肢体的缺血性疾病有明显效果,广泛适用于心血管、脑血管、眼、耳、消化系统、肢体等供血不足引起的疾病,还可用于康复、保健、消除疲劳等,对心脑血管的预防保健及康复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在老年患者及心脏康复患者预防、治疗及康复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结合部分病例,体外反搏在糖尿病足、泛血管病、失眠、帕金森综合征、男性 ED、提高高原兵作战能力、提高运动员运动耐力及成绩等方面的作用初见端倪,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2)技术发展延伸
1) 家庭型体外反搏:将体外反搏应用领域扩展到家庭,可以极大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和上班族,在排除禁忌证的前提下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进行反搏,起到保健和康复作用。
2) 便携:体外反搏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达到随身携带级别,可满足一些特殊人群的需要。例如经常在外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市场人员等,又或者是行军打仗的战士,使得这些人群大量运动后能够及时通过反搏进行体力的恢复等。也可以配置在救护车、地铁站等场合方便对特殊患者进行快速急救。
3) 基于 5G 网络远程反搏:随着 5G 网络的普及,现在体外反搏装置采用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患者信息的实时在线采集,并对每个患者在指定时段内的身体各参数信息进行保存,继而提交给相应专家进行诊断已经成为可能。
4) 后期体外反搏装置采用物联网技术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各个患者、各个装置、各个专家、公司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构成一个患者、多个专家远程诊断网络、一台设备多个服务机构或人员会诊网络等。
版权声明
第一条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白皮书内容版权均归CCI所有;
第二条 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将白皮书内容用作商业用途;
第三条 未经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白皮书;
第四条 转载、引用白皮书内容时必须注明“来源于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第五条 对于违反上述规定者,CCI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徐亚伟、刘伟静等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