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政策下,药械人营销转型怎么做?
药械人,这几年很不好过。
集采横空出世,动辄50-90%的降价幅度把临床业务费用压榨殆尽,仿制药不代表明天;国谈频率加快,新药研发出来能赚多少钱还真不好说,最近一个《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出台,更是把企业研发能力逼上一个新台阶:ME TOO不行啦,研发FIRST IN CLASS吧。
时代的红利悄然逝去,整个行业被倒逼转向更专业、更有创新性的道路上去。
行业转型了,那千千万万个行业内的人不也得转型吗?
之前和一个医药行业的前辈聊天,他做代理做了20年,最近转型到了饮品方向,谈起过往他神采飞扬地说:药品销售不需要懂药的,医生比我们懂,告诉他是什么产品就可以了。是的,这就是过去一二十年中国药品销售的主流方式。
只不过他可能没有想过,把这个药怎么用教给医生的是原研药企业,大部分仿制药企业蹭了别人的蛋糕,然后差异化地发挥了直白的利益输送的优势。只是现在,这部分利益被国家砍了,国家要求中国的企业自己能够有研发能力、有商业化能力!
这,能不转型吗?
销售新药,你不懂,医生比你更不懂,如果没有企业推动是不会有学术会议教医生怎么用新药的!那医生就用老方法!——所以企业不得不转型。
企业想转型,发现整个公司内部的人不知道怎么转型,新产品有些什么优势?怎么有效传递给医生?怎么把公司里一批非医药背景的销售转变得能和医生谈一谈用药?怎么来根据医生的需要策划推广活动?并且怎么样可以把这些活动执行好,管好人?——企业转型首先是人的转型。
学术转型这个词也讲了很久了,关键是怎么转,怎么落地?
说起专业的医药营销人,有几个特点:懂疾病,懂产品,能和医生交流并改变医生用药习惯。
这里的基础是:懂疾病,懂产品。
而且是能够深入到疾病机制、药品作用机制,并联系临床使用、能和医生进行探讨的那种懂,而不是背一背推广资料拿来应付考试的那种懂。
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销售技巧都用不上。
就好像下面这个对话:
销售:医生,你用一下这个产品吧,效果很好的!
医生:你们这个产品没有那家那个好,他们效果更好!
销售:我们这个效果更好,临床数据我们比他们产品的要好。
医生:他们那个是杀死病原体,你们这个是抑制病原体复制,他们比你们的彻底!效果好!
销售:... ...(培训资料上没有说这个)
医生:你被你们公司洗脑了~
并且发生这样情况的代表在事后并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缺乏基础的医学学习能力。
现在的企业培训,只教知识点,而没有教能力。
如果是一个有医学学习能力的销售代表,那么他会找方法去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找公司市场部、销售部或者是医生询问,如果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那么他们会自己去运用文献查找的工具、翻译工具去查阅相关文献,找寻到解决方法。
而没有学习能力的医药营销人只会等待别人来解决问题,只会抱怨公司没有把一切准备好。
医药公司没有教给大家自己学习的能力,大家只是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点和谈话步骤,然后到临床上接受医生的毒打,于是质疑学术营销没有用,从而走回到自己的老路上!
当行业开始转型的时候,这样的医药人就会被行业淘汰!
我们想要成为这样的时代的牺牲品吗?!
并不想!
我们想乘着时代的风继续向前发展,提升自我能力,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们需要提升自我!
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就由我们自己承担起让自己成长的责任!
医药人,首先要塑造自己的医学思维,这是转型专业学术推广人才的基础!是最难,但是也是最有壁垒的能力。能达到的人不多,所以一旦获得这个能力,疾病的壁垒就被扫平!
医药人,还需要有客户和市场分析的能力。药品使用者患者的整个疾病诊治流程是什么样的——患者旅程,医生的需求是什么样的——用户画像,产品和其他竞品的差异性在哪里——产品定位,各个产品的表现怎么样——市场调研和分析... ...这些市场营销工具其实都有都有模板,拿来套用各个产品就可以。
医药人,还要能把产品的差异化信息通过市场活动传递给医生——用推广资料承载,通过会议/项目来传播,通过数据来复盘... ...其实这些项目策划和管理的体系,一直存在。
我们只是没有找到学习和提升的途径而已。
赛柏蓝&安心医药会客厅共同举办“医药市场营销能力提升”项目,为每一个想要转型、学习的医药人提供一个便捷的方式来开启你的学习提升之旅。
相比其他项目,这个项目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目前大多数医药市场营销课是线下课,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对于工作不在北上广的同学来说不方便而且贵,因此我们策划了这场“线上+线下+实操”的课程,方便散布在全国的医药人,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线下课两天学费4000~12000+差旅费,这个费用对于多数同学还是比较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大覆盖面,降低每一个学员的学习负担,希望更多的医药人能够开始转型成为专业医药营销人;
项目为“线上直播课+行业专家圆桌讨论+知识星球资料+社群答疑+案例演练点评”,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同学们都可以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实践/点评+专家经验交流+社群交流”的学习模式,更是一种陪伴式学习,更能保证学习的效果;
项目知识框架来自于全球TOP医药外企的市场+销售体系,历经百年的验证是医药营销人的能力模型,再结合国内企业的特点,演变为适合本土企业人才的能力体系,更加贴合同学的情况,更加容易落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