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些故事写了出来,给一同经历疾病历程的人们,也给一同经历精神成长的ICU医生们。在书中,第一人称的“我”,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群体。来龙去脉我在故事的后面都有交代。
我把这些故事写了出来,给一同经历疾病历程的人们,也给一同经历精神成长的ICU医生们。在书中,第一人称的“我”,是我们所在的这个群体。来龙去脉我在故事的后面都有交代。这里每个故事的你我他,都是真实存在的闪耀生命。
(作者医生团队)
我是一个ICU医生,非议又如何呢
如果逆风而行是我的命运,我认命了
(选自书中《逆风而行》)
这是真实的故事,甚至读者在留言中,已经把主角认出来了。
医生独白:在重症医学的江湖中,混迹 15 年以上的医生才会知道:很小的概率下,病情会不按常理出牌,一旦遇到一个这样的特殊病人,既往的经验会完全不灵,病情飞速进入崩溃,让接手的医生处理得信心尽失,勇气像雪崩一样坍塌。医生不是神人,现代医学也没有奇门解药、独家秘方。有时候,会诊真的解决不了太多问题,唉!略尽人事,安慰一下急迫的心情也是好的,看看我能帮到怎么样吧!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作者旁白:我不喜欢写“奇迹般的胜利”的故事,因为那不符合医疗的常态,尽管病人希望医生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但无论医学技术如何发展,疾病始终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治疗的过程大多数是在已知的成熟的路途上快速行进,但也有一部分,是在未知的险峻中一边探索、一边往前。一场不确定的比拼,成与败,存在相当大的偶然因素。甚至在已知的范畴内它就是毫无办法的。这是属于 ICU 医生的战场,并没有几分成竹在胸、和好整以暇。
但是,吸引我的也正是重症医学的这个特征。真正的泳将是在险象环生的激流中胜出的,而不是在游泳池里扑腾出来的。让我感到特别值得写的,不是那一次的“偶然”胜利,而是陈医生的工作习惯。生为凡人,他没有起死回生之力。他的厉害之处,是一如既往保持了对工作的天真和严谨。撇开所有旁人的判断,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处境,始终把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上来,扪心自问,过自己的关卡。他的厉害之处,是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仍然有获胜的冲动。
那种任性和激情,我想游戏迷、体育迷们很容易“get” 到那个点,写到最后,借着调侃陈医生,我也是在自嘲:如果逆风而行是我的命运,我认命了。
其实我也明白,在现实的环境下
我们都不愿意、不能够近距离面临临终和死亡
(选自书中《老王之死》)
医生独白:老王是一个“老病号”—一到冬天就反反复复在呼吸科住院,出院没几天又进来的那种“老慢支”病人。短暂的在家的日子,也是吸着氧气的。走不动几步路,脸就憋得发紫。慢性病进展到这个状态,正常的生活已经山穷水尽,没有痛苦的死亡,是老年慢性疾病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结局。
这种状态,在一个 ICU 医生面前发生,已经有很多很多次,所以我也在插管的谈话中,详细地告诉过家属,插管不只是插了气管插管,而是一种很残酷的生活的开始。如果插管能够解决老王的呼吸衰竭,医生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慢性疾病的终末期,病情没有可逆性,坦白地说,这样的残酷没有回头路!但是无论怎样告知,很残酷的场景通常要真的发生了,才会感知这种切肤之痛。老王的儿子现在知道了,我前面说的场景都是真的。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作者旁白:这篇《老王之死》被广州的一位电影人用最小的成本拍成了短视频,在抖音上发。结果百万点击量在短视频时代并不显眼,但是读者的一万多条评论,发回了各种各样的悲痛欲绝,各种各样对于生命终点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我眼里不能用对、错、是、非、好、坏来衡量,而是一边倒地在投赞成票:在老龄时代来临的时候,善终的问题该光明正大地讨论了。所以作为阅读量和影响力而言,这可能是我写的最为成功的一篇作品。
很多对医疗不太熟悉的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你们这些做抢救的医生,为什么不好好和家属谈清楚?为什么要给这样的高龄病人用机器来维持生命?
《亲爱的ICU医生》
2021年12月16日隆重上市
这是在2022年到来之前,送给每位读者的一份礼物
王一方老师第一时间为本书作序!
毕淑敏老师读后诚意推荐!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