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说医话 | 神经抽吸导管的“薄皮大腔”

2021
12/21

+
分享
评论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A-
A+

物理方式的神经取栓中,抽吸导管的运用越来越多。

物理方式的神经取栓中,抽吸导管的运用越来越多。基于血管的迂曲,窄小,以及一些病变位置的深远,最大化管腔(ID),导航性强的抽吸导管成为设计的方向。
   

原理

   

从上面的抽吸流速公式中可以看到,导管内径r增加,Q抽吸流速则是几何式的变大,抽吸效果会十分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在抽吸导管市场,各家都在使劲的做大内径(同外径下)。

平衡

由于神经血管本身大小的限制,在进行抽吸导管设计时,需要在抽吸段长度和到达远端能力上做平衡(很多血栓位于高度迂曲,远端的小血管内)。作为折衷,将内径(ID)设计成近端,远端不同,即渐变设计(P>D),则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两个重要性能。

其中,内径大小会受到:1)配合导引导管的内径,2)抽吸导管本身的最小壁厚,这两个因素限制。

设计

当导引导管固定时,以6F为例,即抽吸导管的外径被限制在2.16-2.17mm时,抽吸导管内径的大小则要看其壁厚的能力。

于是,通过各种复杂的编织设计和选材,在确保推送和抗折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壁厚成就大腔,成为了这部分的精华。

我们看到基于这种设计逻辑,有的ID做到了0.070'',有些做到了0.071'',而有的甚至做到了0.072'',据说也有开始往0.073和0.074前进了。

   

风险

抽吸的要点在于快,因此追求“大腔”毋庸置疑。但医疗器械最核心的应该是安全第一。于是,前段时间看到了美国针对072抽吸的召回事件,主要是尖端部分可能对血管损伤。

从070到072仅仅是0.05mm壁厚的变化,但对于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也几乎成了超倍的增加;当然,还有成本,以及后期量产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这些才是“薄皮大腔”最后的落脚点。

当然,随着材料,设备的发展,追求大腔的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

新理念

基于以上,在一些新设计中,直接将近端由管体换成了金属导丝结构。这样近段的推送力增大,到达远端的可能性变强;而远端设计不变,内径的抽吸能力依旧。可谓达到了一种新平衡。(上边的的设计)

   

以ID 070为例,在同一个导引导管内,近段的导丝占据的空间很小,其近段抽吸力会高于传统的方式。虽然没在内径的大小上追求极致,但通过这种替代的设计方式,其抽吸效率也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媲美大腔的能力。

作者简介

曹刚毅

曹刚毅,CCI四期学员,在介入医疗领域拥有多年研发和销售经验,涵盖结构,电生理,以及血管通路等产品,同时在各类医疗公众号平台累计发表百篇原创文章。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本期策划:沈雳

本文作者:曹刚毅

后期制作:凌武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远端,设计,能力,导管,内径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