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焦虑对患儿全麻术后行为改变的影响 》
麻醉护理专栏 - 文献阅读
邢雪燕
今日推荐文献:
出处: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0年 1月 第 36卷第1期
目的
探讨术前父母焦虑对患儿全麻术后行为改变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耳鼻喉科手术患儿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2-8岁,ASAI或Ⅱ级,手术时间< 60分钟,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术前及手术日评估父母焦虑评分,将患儿父母分为焦虑组(A 组)和无焦虑组(B 组),患儿进入其父母相应的组内。记录患儿的等待区和诱导时焦虑评分、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苏醒期躁动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在术前1天、术后3天、1周、2周和1个月采用术后行为量表进行术前问卷调查和术后电话随访,记录患儿术后行为改变的发生情况。
结果
A 组患儿的等待区焦虑评分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B 组(P<0.01)父母焦虑评分与患儿等待区焦虑评分和苏醒期躁动评分都呈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 0.487,P < 0.01和r= 0.574,P<0.01)。A 组的患儿术后3天、1周、2周行为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 组(P < 0.05)。
结论
术前父母焦虑可明显增加行耳鼻喉科手术患儿的术后行为改变。
在本研究我们了解患儿术前焦虑的概率高达60%,患儿手术后行为改变会危及患儿的健康,导致患儿出现恶梦、夜惊、遗尿、饮食障碍和攻击性等行为改变,严重的出现焦虑、对外界环境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甚至发生生长发育倒退,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和身心的成长。研究表明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术后1天不良行为的发生 率高达 80%,持续至术后6个月的也高达43%。术后行为改变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儿的年龄、手术次数、手术类型及围术期焦虑等。现已证实,术前焦虑和术后行为改变密切相关,术前焦虑越高越易发生术后行为改变。术前父母心理状态对患儿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搜寻有关麻醉护理模式是否可以降低这些负向结果,我们发现在2021年解放军护理杂志便刊载“以家庭为中心的麻醉护理模式对患儿全麻效果的影响”
,在本文中,提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 centered care,FCC)在通过患儿、家庭成员及专业人员合作共同促进患儿康复,它尊重合作关系中每个个体的力量、文化、传统以 及特长,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实践标准。Luehmann 等学者也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引入患儿麻醉诱导中,显著降低了患儿及家属的负性情绪,提升了患儿配合程度。
在结局指标中,我们看到患儿家属参与麻醉流程演练、陪同患儿麻醉诱导及复苏,患儿围术期焦虑程度明显减轻,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阶段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躁动及严重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 <0.05).说明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重视患儿主要照顾者与医务人员合作, 可提升患儿麻醉诊疗护理配合的依从性,显著改善 患儿麻醉效果,共同促进患儿健康。但是本文对于父母的焦虑未有多加研究描述,主要在于患者父母的“期望值”为主要研究指标。对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 centered care,FCC)”,我们建议,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对象”可作为麻醉护理推展的一个方向,进而促进“家庭康复”。
麻醉护理的参与,除了提升围术期周转、安全质量等,对于护理主动干预等,应作为临床实践中积极投入的一部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