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省级医院也很焦虑,分级诊疗路漫漫

2021-12-20 17:16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对三级医院的虹吸效应提出过很多的质疑。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对三级医院的虹吸效应提出过很多的质疑。前些天听了一家省级医院党委书记的演讲明显感觉到三级医院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包括学科建设,业务量提升,等等。

在重重压力之下,指望三级医院能主动下转轻症的患者,似乎已经不可能,他们此行也无非就是寄希望于来基层捞病源。像这种省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本质上就是在跑马圈地,拓宽自己病源渠道。有几家大医院是真心对基层进行帮扶呢?

这种医疗体系内部不合理的竞争,是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大处方、大检查、大治疗等过度医疗行为泛滥的主要原因。这种混沌的困局指望医疗体系进行自我纠正已经几乎没有可能,需要医改决策部门,从顶层设计着手,参照国外强制分级诊疗的设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比如说国外大医院不设普通门诊,只接受基层转诊和急诊,从制度上保证了分级诊疗的推行。

其次要从激励措施上去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切实发挥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作用,要让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相挂钩,而不能只想靠多看病来挣钱,充分发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作用。

通过激励引导让基层医务人员主动去关注辖区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期待老百姓少得病、迟得病,从而减少医疗的支出,增加医保基金的结余,作为健康绩效来奖励基层的医务人员。

英国的家庭医生制度,就非常有效的发挥了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将老百姓转诊的权利,移交给全科医生。除了急诊之外,需要转诊都必须经过全科医生首诊以后才能实施。这样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就可以从无序竞争变成分工协作,医疗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向基层倾斜。

很多人都在质疑基层医疗水平,是否能胜任守门人的职能,其实这是跟激励导向有关的。现在整个医疗资源都向大医院倾斜,医院越大工资收入越高,除了不断对患者产生虹吸,也对人才产生了虹吸,从而导致基层人才凋零,加上设备劣势,基层医疗水平急剧衰落。

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级医院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县级医院医生兼具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特点,分科不是太细。

所以要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守门人职能,可以充分利用县级医院医疗资源组建由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和县级医院临床医生参与的全科-专科联合服务团队,来履行守门人的职责。将医保基金总额按照人头测算,根据全专科联合服务团队服务人口数进行健康绩效考核,将人均医疗支出、人均医疗自付费用、每百人次就诊人数、医保结余资金等作为健康绩效考核指标,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管理的签约人群健康状况密切挂钩,以结果考核来替代过程考核,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唯有如此,老百姓的健康责任才能真正落实,健康中国才有希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务人员,守门人,医院,诊疗,分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