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1上海心胸麻醉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022-01-11 13:36   古麻今醉

由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心胸麻醉学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共同主办的2021上海心胸麻醉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2021年12月11日-15日,由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心胸麻醉学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麻醉科、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共同主办的2021上海心胸麻醉高峰论坛暨胸科医院-肺科医院继续教育学习班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培训项目隆重召开,会议为期五天。为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大会采用线上会议与线下workshop、模拟培训结合的形式进行,由“古麻今醉网”进行全程线上直播与同声传译。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围绕着近年来心胸麻醉学领域的热点难点如术后并发症、困难气道管理、保护性肺通气、超声可视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讲座,通过云端面向全国和“一带一路”的麻醉同仁们,分享临床经验与学术观点。会议进行直播的五天内,线上学术氛围浓郁,反响热烈,线上单个会场观看量平均超15万人次。

  开幕式致辞

(按照现场顺序排列)

61921639696809350  

心胸麻醉是麻醉学重要亚学科,也是麻醉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本次会议的举办为心胸麻醉领域最近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一个承载平台,供广大麻醉学同道尽情交流讨论,本次大会同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培训项目支持。吴镜湘教授代表上海心胸麻醉高峰论坛组委会对各位专家以及线上的同道表示欢迎和感谢,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完成。

52221639696809708  

吕欣教授首先代表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心胸麻醉学组、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对参与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教授以及线上的各位麻醉学同道们、朋友表示欢迎,衷心感谢各位授课和主持专家、及工作人员为本次会议的辛勤付出,预祝本次大会圆满举行。

74911639696810145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心胸麻醉,心胸麻醉是临床麻醉中重要的部分,能够充分体现麻醉学科的技术与水平,麻醉安全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预后和转归。随着微创技术和外科加速理念不断发展,对麻醉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麻醉学科心胸学组在吕欣组长带领下,为推动提高麻醉学科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胸科医院与肺科医院不忘使命,承担起专科医院应有的责任,将先进的麻醉学科推广到“一带一路”国家中,扩大了麻醉医生的影响。通过今天的高峰论坛,希望大家可以产生新的交流与感悟,祝本次大会顺利完成。

63501639696810612  

心胸麻醉是麻醉中重要的部分,手术方式的改变让我们对麻醉的技术和各个方面也都有长足的进步,本次会议是一个良好的机会,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今天借助“一带一路”平台,与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接轨,将不同地区、国家的麻醉学科进行融合与交流。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大会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3991639696811059  

会议开展期间于布为教授身体抱恙,在病房中为本次会议致辞。随着国家的发展,心胸麻醉技术相较于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复杂手术的开展也在不断进步。召开专业会议的目的,是将专科医院积累的成功经验与理念分享给年轻麻醉医生,提高麻醉专业的水平。对于本次会议的召开,于布为会长对会议表示祝贺,同时希望在本次会议可以看到不同意见的争鸣,促进麻醉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86021639696811488  

本次由胸科医院和肺科医院举办的2021年度高峰论坛,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是心胸血管麻醉的一次饕餮盛宴。科技创新成为所有学科向前发展的中流砥柱,期待麻醉学科中在此领域也可以得到长足发展。疫情发生之后,国产新药与仪器的不足逐渐显露,在注重麻醉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国产新药与创新仪器的发展,衷心祝愿本次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主题报告

(按照现场顺序排列)

缪长虹教授

《胸科麻醉新进展》

98511639696812105  

当前的胸科麻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胸腔镜、可视双腔管及各种手术技术与仪器的进步,对于麻醉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要求麻醉学科对于老年病人的管理需要不断检验、不断认识、不断进步。心胸麻醉手术,也需要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展开。术前评估中,如何从有关指标对病人的心胸及机体状态进行评估与管理是麻醉医生们关注的重点。术中管理的重点有五个方面:可视化肺隔离技术与方法、术中保护性通气策略,去、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不插管麻醉方案,胸科麻醉介入治疗。术后管理需要做好术后镇痛。胸科手术麻醉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科学与艺术,研究进展层出不穷,麻醉医师应挖掘其中的核心内容,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俞卫锋教授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4591639696812847  

术后肺部并发症与三个因素有关:患者、麻醉、治疗。全身麻醉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独立的危险因素,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有多种,如小潮气量、PEEP、驱动压、肺复张策略等。俞教授引用权威文献和一些临床病例讲解了小潮气量、PEEP、驱动压等变化对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在病人理想体重下,使用6ml/kg潮气量、PEEP5-6、最小化驱动压,掌握一种肺复张方法,合理选用机械通气模式以及避免长时间纯氧通气等措施可以有效实施保护性肺通气,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此外俞教授还讲解了喉罩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使用特点与优势,研究证实,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选择喉罩优于气管插管,这为优化全麻气道管理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姜虹教授

《人工智能在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6861639696813673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方面越来越受欢迎,其在医疗领域方面的应用有健康医疗、医疗预测、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等。麻醉数据容量大、形式多,变化快,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实时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人工智能在气道管理应用方面,姜虹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困难气道术前预测评估、新型复合型气管插管智能导航装置、围术期气道智能闭环管理、智能评估拔管系统等。在AI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我们既要充分利用AI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更好地解读人体密码,又要在一些AI无法重新深度学习的临床领域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复杂而又有温度的临床事件,努力做到人机深度融合互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曹君利教授

《临床需求导向的麻醉学科学问题》

99941639696814078  

从临床发展的历史不难得出:临床需求是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源动力。免疫学、微生物学、麻醉学都是在天花、炭疽病、疼痛等临床需求下催生出来的学科。每个迫切的临床需求背后都是有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我们要把临床麻醉需求转化为麻醉学科学问题。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个体化麻醉需求推动全麻机制研究,老年麻醉需求推动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慢性疼痛非感觉症状治疗推动疼痛脑机制研究,疼痛感觉症状药物治疗需求推动非阿片依赖性镇痛研究。无论开展临床还是技术研究,麻醉医生要根据临床现象提出临床问题,针对临床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薛张纲教授

《肺段手术的麻醉管理》

54861639696814502  

由于影像学发展、普查力度增强、早期肺癌增多等趋势,肺段切除可行性逐渐增加。肺段是构成肺叶的肺结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减轻了外科创伤,有利于康复,肺段通气可以快速帮助外科医师确定段间平面。做好肺段通气需要准备好一把可以供给纯氧的气管镜,提供喷射通气的呼吸机,同时要求麻醉医师熟悉肺段解剖,具有基本的阅读胸部薄层CT的能力,具有熟练的气管镜技术,准确识别目标肺段。最后遵照ERAS的基本原则,根据临床需求,麻醉医师应与外科医生紧密配合,才能为手术成功保驾护航。

吕欣教授

《封堵器与胸科手术的气道管理》

20841639696815502  

吕欣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讲解封堵器与胸科手术的气道管理:肺隔离术,封堵器在胸科手术中的一般应用,封堵器与特殊病人的肺隔离及气道管理,单肺通气与肺萎陷技术。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充分的单肺通气和氧合,使肺部萎陷良好、功能性肺隔离、暴露术野。封堵器的使用需要根据种类、大小、改制选择合适的工具,熟练选择并掌握合适的插管、定位方法和技巧以及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或支气管封堵器(BB)最佳放置位置等。

吴镜湘教授

《可视化肺隔离技术》

28681639696816076  

随着胸外科手术与麻醉的发展,可视化技术迅速发展,可视喉镜、可视双腔管、封堵器、电子支气管镜等应运而生,肺隔离技术工具在不断更新升级。肺隔离技术实施中,双腔管仍然是主流,有研究表明,可视双腔导管目前并不能完全代替纤支镜,但可以减少87%的纤支镜使用率。在未来胸科麻醉中,三眼怪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三眼怪即可视喉镜、可视双腔管和视频支气管镜。种种研究表明,可视化技术是大势所趋,术中可以连续监测,一次性可视导管可减少纤支镜损耗、消毒费用,有助于开展胸科手术及麻醉新技术,提升水平,助力精准麻醉,推动麻醉学科发展。

孙绪德教授

《气道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

35261639696816678  

优秀的麻醉技术是开展胸科手术的重要保障,保证手术过程中麻醉的平稳,麻醉医生需要良好的肺保护-肺通气萎陷技术,做好气管手术的麻醉安全管理以及麻醉的全程精细化管理。气管外科常见疾病有: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感染炎症损伤、气管软化外压等。术前评估中,对于心肺功能与困难气道评估予以重视,详细研究麻醉方案,做好预防。在术中,安全建立气道是气管手术的关键,良好的肺保护-肺通气萎陷技术是必备技能,麻醉医生需要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关注生命体征平稳,降低手术风险节约手术时间,为病人生命保驾护航。

张军教授

《胸部电阻抗成像(EIT)的临床应用》

65061639696817274  

术后肺部并发症仍缺乏精准定义,研究实施动态监测有其必要性。术后肺部并发症对于病人的预后危害较大,研究术后肺部并发症十分有必要,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挑战在于围术期缺少实时肺通气监测手段。EIT主要临床应用在于监测机械通气、监测心脏射血和肺部灌注、监测肺功能,用于新生儿和儿科患者手术中。使用EIT可实施个体化PEEP设定,兼顾肺膨胀和萎陷,优化通气,改善氧合。

仓静教授

《围术期脑卒中——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

82451639696818058  

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三个:患者、外科、麻醉。高危因素多在于患者和外科因素。研究显示,与患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于年龄、房颤、肾功能不全、既有脑卒中病史等。外科因素有外科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大出血等。降低围术期脑卒中风险的关键策略有四条: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推迟择期手术,二、尽量使用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三、将血压维持在基线值20%范围内,四、若患者存在房颤和其他容易导致血栓栓塞情况,给予恰当的抗凝处理。围术期脑卒中一旦确诊,应进行多学科评估和临床决策,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

主持嘉宾 (按照现场顺序排列) 70451639696818587   38741639696809101  

12月12日

肺科分会场

熊利泽教授

《科研选题与研究》

45701639696819638  

熊利泽教授将自己曾经做过的研究当做例子,讲述了科研选题的几个要点,一、秉持着决不放弃的思维,坚持一个方向不断研究;二、选题应来源于临床需求,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三,重视大数据和AI研究;四,重视研究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麻醉医生需要勤于锻炼个体的观察及思维能力,不断阅读和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魏华锋教授

《声门上喷射供氧通气在困难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28091639696820873  

魏式喷射气管导管和魏式鼻咽喷射通气道是魏华峰教授的发明专利。喷射通气由气源、齐发、喷射口等主要部分组成,有着开放、高频、低潮气量的特点,其弊端在于可能会诱发三个并发症:气压伤、高碳酸血症、气道干燥等。喷射通气可以用于困难面罩通气、气管插管、硬式支气管镜、气管切除、房颤消融术、体外冲击波肾脏碎石术、血容量不足及休克病人的救治等。

李文献教授

《气道管理技能培训:从线下到线上的方法探索》

60071639696821664  

气道管理手术具有短平快、风险高发、周转速度快、问题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也让“气道管理”危机四伏。不断扩充的团队和麻醉量要求让技能培训逐渐常态化。疫情之后,气道管理培训从线下转到线上,李文献教授团队从公众号、网站、直播台、教材等几个方面提供资源,进行ALL-in-one全景气道系列课程,在线+远程融合教学。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式气道管理要点有五个:一、培训团队分工明确;二、导师课程质量实时监督、反馈;三、实行主导师负责制;四、独立的运行团队提供技术保障;五、参训学员学习质量把控。这种线上线上的探索的意义在于,跨越了时空和场地的距离,让培训使更多的基层同道受益。

方浩教授

《围术期机械通气性肺损伤的防范策略》

70161639696822702  

机械通气是双刃剑,JIAMA推荐机械通气应用于ALI(急性肺损伤)患者,但不恰当的机械通气本身也可能引起ALI。针对ALI,需要实施保护性肺通气策略,麻醉前评估要重点观察病人术前贫血和低氧血症,及时纠正。在麻醉诱导时,将患者上半身抬高,进行无创通气,从小潮气量通气、呼气终未正压(PEEP)、驱动压、肺复张手法、吸呼比、术中吸入氧浓度、机械通气模式等调控呼吸机设置。总之,麻醉医生需要重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熟悉围术期机械通气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熟练掌握围术期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以及其他相关的治疗措施。

吕欣教授

《无痛气管镜诊疗的麻醉与气道管理》

17781639696823339  

相对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舒适化医疗,无痛气管镜诊疗的风险和挑战较大,主要由于气管镜诊疗应激反应较大、共用气道的矛盾,气道控制困难,低氧血症发生率高。随后,吕欣教授重点介绍了气管镜检查的三种麻醉方法:表面麻醉、镇静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优缺点。理想的无痛气管镜诊疗麻醉方案需要:有效的气道管理,快速、短效的麻醉药物组合,专业的麻醉人员、设备、管理等。麻醉医师需要做到气道控制和有效通气,麻醉深度充分,减少操作时间,减少创伤,遵循ERAS的原则,使病人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下迅速苏醒。

郭克芳教授

《微创心脏手术的肺保护策略》

54241639696823896  

微创心脏手术的定义是不采用正中胸骨整体切开,而采用经小切口的心脏手术。相比于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小切口、轻疼痛、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外观美等优点,这也对麻醉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MICS肺保护策略如下:识别高危患者、采取一般性措施(物理疗法)、改善体外循环管理、进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尽早拔管及无创通气、掌握输血指征及正确液体管理,在药物、改善心功能、术后良好镇痛等上多注意。

李金宝教授

《巨大纵隔肿瘤麻醉管理》

82021639696824662  

对于巨大纵隔肿瘤,麻醉医生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病人病史,肿瘤部位、大小、性质,毗邻关系,术前访视和手术方案。纵隔肿瘤手术中,大肿块有症状,有端坐呼吸,气道压迫50%以上的小儿,或有上腔静脉综合征,大量胸膜积液的患者要避免全麻诱导。随后,李金宝教授通过两个病例,具体讲解了如何从影像学角度和病人症状,个体化选择麻醉方案。巨大纵隔肿瘤容易造成呼吸循环不畅,损害病人,因此麻醉医生在处理这类病人时需要格外小心。

王嘉锋教授

《无阿片药物麻醉管理方案在肺科手术的应用》

32911639696825565  

自阿片类药物应用在手术上以来,它逐渐成为外科手术中必备品,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严重危害了病人的身体健康,无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应运而生。国外的一些研究显示,无阿片药物麻醉管理方案可以达到有阿片类药物的同等效果,但也会在安全性方面造成很大困扰。关于无阿片药物麻醉管理方案,可以参考术中镇痛管理原则:采用短效药物、多模式镇痛、阿片节俭策略,进行特异性术后疼痛管理以及个体化用药策略。

董榕教授

《Starling在心脏麻醉中的应用》

89411639696826387  

维持循环,保证组织及器官的灌注是临床麻醉的一项重要挑战,血流动力学监测至关重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从有创到无创,从静态到动态监测。Starling100%无创,可以在围术期提供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便捷,数据更新快,适用于各种医疗场景利用生物电抗技术,准确可靠,不受血管加压药或休克状态的影响,通过Starling技术可以在优化心脏功能、实现导向液体管理,为精确麻醉和舒适化提供更好的保障。

主持嘉宾 (按照现场顺序排列) 10931639696826943  

胸科分会场

38301639696827965 1141639696828481 5691639696829045 511639696829666 1721639696830139 29991639696830918

   模拟教学中心参观

88201639696832187 18101639696833128 70521639696834112 53211639696834898

 12月13日

肺科分会场

77681639696835700 35161639696836286 56751639696837522 93241639696838163 92071639696838795

胸科分会场

42581639696839699 75981639696840497 20481639696841390 50141639696842012

 12月14号

肺科分会场

70351639696843221 71421639696843937 40121639696844769 55551639696845828 13351639696846783 55401639696847981

 胸科分会场

75931639696848737 77681639696849589 95841639696850211

 12月15号

肺科分会场

17111639696851250 1691639696851946 4141639696852401 62551639696853027 94371639696853820

胸科分会场

28621639696854813 15111639696855357

 本次大会经过五天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之后,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为麻醉界同道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在心胸麻醉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呈现了一场大咖云集、百花齐放的学术盛宴。希望在本次会议的推动与启发下,麻醉界同仁能够不断累积经验,继续直面、探索心胸麻醉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以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麻醉与围手术期体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高峰论坛,围术期,封堵器,心胸,落幕,麻醉,圆满,气道,通气,手术,学科,肺段,气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