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房管理
存在的问题
①制度不全或不符合本院实际情况。
②制度落实不到位。
③不能有效进行卫生质量检查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
4.1.1.1应明确负责洗衣房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4.1.1.2应将洗衣房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洗衣房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4.1.1.3应有专人从事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从业人员数量应满足工作需要。
4.1.2.1应建立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流程、分类收集、洗涤消毒、卫生质量监测检查、清洁织物储存管理、安全操作、设备与环境卫生保洁以及从业人员岗位职责、职业防护等制度。
4.1.2.2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洗涤、消毒技能;并了解洗涤和烘干等相关设备、设 施及消毒隔离与感染控制基础知识、常用消毒剂使用方法等。
4.1.2.3应有质量管理负责人和专(兼)职质检员,负责开展各工序的自检、抽检工作。
社会化洗涤的管理
要求
①有资质、管理制度、医用织物运送、洗涤消毒操作流程等审核。
②有风险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
③应与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建立医用织物交接与质量验收制度。
存在问题
①哪里负责审核、风险评估?
②感控人员在事前是否参与进来?
③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日常监管如何落实?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
4.1.1.4如选择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应对其资质(包括工商营业执照,并符合商务、环保有关部门管理规定)、管理制度(含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医用织物运送、洗涤消毒操作流程等进行审核。
4.1.1.5对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职责。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 识别可能存在的生物污染风险,如与感染性织物混洗等;
② 确立、评估与生物污染风险相关的关键控制点,如医用织物分类收集、运送、洗涤(温度与时间)环节和相关洗涤设备、人员、环境,以及清洁织物质量标准等;
③ 对生物污染风险识别和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提出可持续改进措施。
4.1.1.6应与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建立医用织物交接与质量验收制度。
清洁织物卫生质量监测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
7.清洁织物卫生质量要求
7.1指标要求
7.1.1感官指标:清洁织物外观应整洁、干燥,无异味、异物、破损。
7.1.2物理指标:按SB/T10989要求,清洁织物表面的pH应达到6.5-7.5;测定方法参见附录B。
7.1.3微生物指标:清洁织物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1的要求;检测方法参照附录B执行。
清洁织物微生物指标:细菌菌落总数/(CFU/100cm2)≤200、大肠菌群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资料管理与保存要求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
8.1洗衣房的各项相关制度、风险责任协议书、微生物监测报告,以及所用消毒剂、消毒器械的有效证明(复印件)等资料应建档备查,及时更新。
8.2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收集、交接时,应有记录单据,记录内容应包括医用织物的名称、数量、外观、洗涤消毒方式、交接时间等信息,并有质检员和交接人员签字;记录单据宜一式三联。
病房医用织物的管理
存在问题
①脏污织物与清洁织物储存在同一区域。
②清洁织物与其他生活用品,在同一区域存放。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
5.3储存
5.3.1使用后医用织物和清洁织物应分别存放于使用后医用织物接收区(间)和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的专用盛装容器、柜架内,并有明显标识;
5.3.3使用后医用织物每次移交后,应对其接收区(间)环境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物表、空气消毒。
5.3.4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环境受到污染时应进行清洁、消毒。
布局流程、设施设备
常见情况
1.洗衣房布局流程不合理。
2.社会化洗涤无周转库房。
3.设施设备不足。
4.室内环境达不到要求。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
4.3.1.2工作区域的建筑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共12条
a)应独立设置,远离诊疗区域;周围环境卫生、整洁。
e)污染区应设医用织物接收与分拣间、洗涤消毒间、污车存放处和更衣(缓冲)间等;清洁区应设烘干间,熨烫、修补、折叠间,储存与发放间、洁车存放处及更衣(缓冲)间等。
l)排水设施完善;有防蝇、防鼠等有害生物防制设施。
4.3.2.1选择社会化洗涤服务机构的医院应设置织物周转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