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真儒记忆》(七)陈同钰:用人文精神浸润病理专业底色

2021-12-15 16:38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陈同钰,1944年8月出生,祖籍上海。主任医师,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组织胚胎专业。

# 人物小传 #

陈同钰,1944年8月出生,祖籍上海。主任医师,教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组织胚胎专业。1967年底分配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工作,擅长肿瘤病理诊断,疑难病理会诊。曾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0多篇,获部级三等奖1项,省四等奖1项,市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曾任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病理学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学会肿瘤病理委员、常州市病理会诊中心主任、常州市临床病理质量委员会主任委员。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的“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用人文精神浸润病理专业底色

前言

病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所以,病理医生也被誉为doctor's doctor(医生的医生),他们的一纸报告,往往影响着临床的很多重要决定——病从哪里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治,很多都要从病理分析中寻求答案。

在常州的病理学界,陈同钰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半个多世纪辛勤耕耘在病理学医教研第一线,他对疑难病症的诊断率较高,尤其对脑部疾病、肿瘤等的病理诊断有所造诣。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提升了常州病理界的专业水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后辈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追求和前进。他以医者仁心,探索医学人文路径,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妙手仁心。

 
人文之路,从霞飞坊到南京大学   陈同钰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那是他的精神故乡,“我经常在梦里推开上海家中的那扇门,走出去就是新式石库门弄堂、曾经名流云集的霞飞坊。”

一条霞飞坊(现淮海坊),半部民国史。因为租金较昂贵,当年租住在这里有不少商贾巨富以及文化、艺术界名流。陈同钰的父亲毕业于日本长崎医科大学(后多校合并为长崎大学),是耳鼻咽喉科专家,曾参与鲁迅、邹韬奋等人的医疗会诊。陈同钰回忆,一家人租住在霞飞坊73号期间,弄内往来的有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也有留洋回来的学者专家。

△ 霞飞坊街景

耳濡目染,不学以能。陈同钰四兄弟中的三人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大哥学的是内科,是上海一家医院的检验科主任;二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先后与吴阶平院士、顾方舟院长两任领导搭档;我嘛,虽然大学学的是组织胚胎,却改学病理,还是遂了父亲心愿。”

陈同钰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加之天资聪颖而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少年心气,浪漫不羁。他对名流学者充满敬畏与崇拜,尤其感兴趣的是霞飞坊的名人掌故:64号是当年许广平携子周海婴的住所,隔壁的63号曾专门用来存放鲁迅的著作;再往前的59号就是大文豪巴金的家,“那时候我已经看过《家》了,特别崇拜巴金,夏天晚上在屋外乘风凉,看到萧珊搀扶着微微跛着一条腿的巴金慢慢往家里走,心里就特别高兴,跟追星成功一样。”

△全家福(陈同钰为后排左二)    

17岁时,陈同钰考上了心仪的南京大学。志在科研的他,选择了南大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专业——组织胚胎,学制5年。他十分崇拜系主任王希成,留德博士、中国组织胚胎著名专家,却是传统中国学者的风骨,“矮矮瘦瘦,每次上课拎一只旧的杭州草包,一口杭州普通话,上课生动极了,而且授课内容比高校统编教材深很多。”还有有机化学专家、副校长高济宇,无脊椎动物专家陈义教授,植物学家耿以礼教授,以及天文学泰斗戴文赛教授、外文系主任陈嘉教授……“南大当时一级教授就有20多位,而且这些老师的课堂、包括整个校园都是敞开的,大家可以自由地聆听、参与到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中。”

△陈同钰在南京大学就读期间留影

他犹记得,1964年南大外语系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之际举办莎翁戏剧演出,陈嘉教授主演的《哈姆莱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这在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中可谓独此一家,轰动一时,“国内英美文学专家、北京大学的杨周翰先生,莎士比亚戏剧著名译者卞之琳先生,还有复旦大学外语系师生等都专程前来观看演出。”大师云集的师资团队、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学术自由的问学之道和教授治校的民主作风……这是陈同钰至今怀念的大学生活。

△读书时期的陈同钰(左)  

从霞飞坊到南京大学,在群星闪耀的时代,与大师邂逅,给了陈同钰受益一生的人文滋养,让他在医学的职业道路上更细微地体察人性、懂得生命。正如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说的那样:“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医生面对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

病理之门,从学习到实践

大学期间,陈同钰卓尔不群的品性和求知若渴的精神,深得老师的赞赏。尤其他的毕业论文,被作为范本,在师生间传阅。作为优秀毕业生,他原本分配到北京的中国科学院。但1966年6月,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陈同钰和同学们不仅延迟了一年才毕业,原有的分配方案也全部打乱,阴差阳错中他被分配到医院,踏上了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

“那时候为了离家近一点,一心想在沪宁线上找。1967年底总算分配到常州一院,没想到一辈子都没舍得离开。”陈同钰感慨。

△青年时期的陈同钰   

常州一院的病理科始建于1962年,但早在50年代就有了病理检验项目,老院长杨堃当年留学美国,学的就是病理,所以非常重视这个领域,常把病理标本寄送苏州医学院诊断。建科后,病理诊断由姚俪瑛医生负责,“她原来是常州医专的老师,后来调到我们医院病理科。别看是一位上海姑娘,工作起来干练爽利,做尸体解剖面不改色、精准果敢,天生就是干外科的料。”事实也是如此,看到病理科来了组织胚胎的正经大学生,一心想干临床的姚俪瑛直接把担子交付给了陈同钰,“当时她已经怀孕了,就跟我讲,‘我给你半年时间,到时候就要你自己发病理报告了。’生完孩子她就去当外科医生了,再也没回病理科。”

带着这种箭在弦上的压力和紧迫感,陈同钰一头扎进了病理学浩瀚的海洋。白天,他学着干技术员的活,科内设备陈旧,只能靠着酒精灯、旧烘箱把浸蜡的标本包埋成蜡块,然后切片制片;余下的时间全都用来恶补专业知识,他把厚厚的病理学书籍几乎全部背记下来,又把建科这几年保存的病理片和装订成册的病理报告存档一一对应查阅、反复琢磨。大学里的文艺青年,一下子变成了“书呆子”,不是捧着书,就是对着显微镜,但陈同钰不以为苦,“做医生就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说法,像刘信基、茅振华、范晋明他们已经做主任了,照样半夜里病房一喊就到。更何况,我这种半路改行的小年轻呢。”他深知,要做好当时学科基础薄弱、既枯燥又辛苦的病理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除了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更要用时间的宽度换取理论与实践的厚度。

啃下常规病理的硬骨头,他又钻研起疑难病症的病理。他请医院木工班的师傅打了很多木盒子,把疑难病理的玻璃片用棉花包好放进去,再写上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等病史信息,通过邮政局寄给各地的专家会诊。“寄的最多的是苏州医学院的病理科,后来听说广州中山医学院的秦光煜教授看病理非常厉害,我也寄过去求教,就这么贸贸然的,秦教授却非常亲和,专门回信教我。”

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医疗工作逐渐回到正轨。每周一次的苏州医学院病理教研组读片会,陈同钰几乎每次必到;每年20多天的探亲假,他有一大半时间泡在上海瑞金、中山等各大医院的病理科请教学习,瑞金医院的陈志让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懿龄教授都是这样熟悉起来的。

让他感动的是,专家们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我平时都把疑难片子汇总在一起,找机会跟老师们讨教,总能豁然开朗,他们不仅告诉我病理结论,还细致地教我切入的角度和分析的思路。”


△上图:陈同钰与陈志让(中)

下图:陈同钰与王懿龄

向外,在专业上找老师;向内,则在临床上和尸体解剖中学习。

病理科的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守着显微镜的方寸之地,但陈同钰却喜欢往临床跑,跟着临床医生一起去查房,跑得最多的是外科巢志复和肿瘤科华铮的科室。有一次,他在看一个骨穿刺的病理时,发现有几个细胞不对劲,跑到病房去发现是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再一摸,大腿硬硬的,感觉不是肌肉的问题,而是骨头里来的,诊断就明确了:骨肉瘤。

时间久了,陈同钰也成了外科的激进派——因为备受十二指肠溃疡困扰,经常大便出血,他请院内的两位外科主任开刀切除了4/5的胃,“切下来的胃我还做成标本保存得好好的,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标本!”

接手病理科的同时,陈同钰还接手了公安系统的尸检工作。他介绍,欧美的医院内外科碰到患者不明原因死亡,通常由院内的病理科负责尸检。而国内这样的案例十分稀少。最近的例子就是新冠研究中的尸检工作,2020年初病理专家们深入疫情风暴眼,通过对新冠的病理常规、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切片的阅片,尝试破解新冠的致命密码,他们的发现被写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相关诊疗方案。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陈同钰深感扎实的病理学基本功,离不开尸检的实践,他忧心,现在尸检太少,“对于病理学的发展而言,尸检是最好的推动。这个过程能让医生进一步思考此前对患者的诊断,填补病理学认识的空白。”

医学之本,从幕后走向台前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称病理科为“医学之本”,但直至上世纪末,一般民众都不明白病理科是做什么的,甚至一些临床医生也认为病理诊断就是简单的化验。时至今日,病理科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如果身边有亲人、好友罹患癌症,更会明白这两个字的分量。简单说,病从哪里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治,很多临床医学的重要决定,都要从病理分析中寻求答案。

这背后,既有病理学一日千里的发展,也有一代代病理人的努力与耕耘。

在陈同钰看来,病理医生坐的是“hot seat”(热座),“病理医生差之毫厘,临床诊断就可能谬以千里,有时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因为所发的病理报告描述清晰、诊断明确,陈同钰赢得了临床的普遍认可。但他的目标不止于此,打造专业的病理团队,让病理科从幕后走到台前,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

从国内到国外,他把业务骨干分批送出去学习;从院内到院外,他借助频繁的教学活动和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年轻人探索专业的热情。陈同钰最得意的是曾在常州市的读片会请来北京301医院的李维华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懿龄教授两位病理学泰斗同台PK,“一张精心挑选的疑难片子投到屏幕上,两位专家各抒己见,这种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非常精彩,对我们学习更是大有裨益。”

△       陈同钰(左三)李维华(左四)王懿龄(左五)  

1984年,常州一院病理科牵头,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病理质控中心,以规范病理的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常州市病理会诊中心,搭建兄弟医院病理科相互间的沟通平台,带动了全市病理业务的整体提高。

△南京鼓楼医院  
病理科主任王志勇(右)来访  

1987年,一院病理科在常州率先开展冰冻切片技术,大大缩短了术中病理快速诊断时间。这被认为是病理科最具挑战的工作之一——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医生停下手术,病理医生需要在30分钟内快速发出病理报告,为主刀医师提供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等参考。短短30分钟的命运诊断,考验着病理医生“十年磨一剑”的功力。

1988年,相继建立全市首个免疫病理室、神经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引进和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1992年,免疫组化水平快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99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石蜡切片的 PCR 检测。

……

从70年代担任病理科负责人,到1988年正式担任科主任,陈同钰始终以前瞻性的眼光、深邃的学术洞察力,站在学科前沿,带领常州一院病理科实现技术和团队的跨越发展,并大力推动全市病理事业的发展。为表彰他的贡献,201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特别授予他“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如今,常州一院病理科已经拥有细胞组织学检测、免疫组化、分子检测(包括高通量测序)等多种病理检测手段,专科发展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包括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病理科在内的全国89家实验室参加国家卫计委组织的血液样本EGFR突变检测质控评比,仅有两家满分,常州一院病理科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参加EMQM高通量测序能力认证和国家临检中心高通量测序认证,均满分通过。病理科医生也逐渐走到台前,从开设专家门诊到参与MDT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治疗的一体化服务。

△ 病理科合影

以教为脉,从“镜”下悟道到文化讲坛

“古人有求医、求学之说,用到‘求’字的只有医生和老师这两个职业!”在陈同钰看来,医生和老师是最神圣的职业,一个拯救人的肉体,一个铸造人的灵魂。

早年,他把自己定位为病理专业年轻人的引路者。他想把毕生的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年轻人。

1999年苏州大学医学院在一院病理科设立硕士点,陈同钰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总是这样教导学生:“病理做学问,一是要‘镜’下悟道,看见人,二是要实事求是,守住学术底线。”尽管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但疾病在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甚至是同一个患者身上的不同部位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病理医生眼睛看着显微镜,心中却要装着患者。他对学术道德也看得很重,发现学生论文数据有出入,不符合客观,他坚决要求撤下,“我们宁可默默无闻,也不要弄虚作假,这才是做科研,做学术应该有的态度!”这是陈同钰带教学生说得最多的话。

 

从2005年开始,陈同钰把医学的教育传承从病理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当时,我们医院在何小舟院长的带领下,探索医院文化建设之路。知道我人文底蕴比较深厚,就把开展文化讲坛的任务交给我了。”

一个地级市三甲医院的普通医生,如何请来各领域内的专家大咖?陈同钰有自己的“三板斧”。著名诗人余光中是在无锡疗养期间,被顺路“拐”来的,“因为我之前请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来我们医院讲课,他们告诉我这个消息后,我立刻就赶到无锡邀请了。”老先生觉得一家医院有这么大的格局做人文讲座,欣然应允;社会学家、性学先锋李银河是被一封信打动的,“觉得正确认识婚姻和两性关系,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裨益的”;也有文化的交锋与融合,请来南京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莫砺锋来谈《唐宋诗词与现代人生》……文化讲坛以每月一次左右的频率,就这么坚持了下来,一转眼已经16年了。

“以医为本,以教为脉。如果说医学是躯体,那么教育就是传承,是血脉,这样医院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才有生机和活力。”陈同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几年间,陈同钰作为文化桥梁,请来了教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吸引了上万人次的听讲,文化讲坛以一种无声的力量铸就和传承了百年真儒的人文精神。

认识陈同钰的人都深深感到,他瘦弱的身躯充满智慧,谦和的外表下蕴藏着坚定的意志。从一个活跃的医学青年到白发苍苍的退休医者,从医学病理到医学人文,他的一生都行走在无尽的医学领域,无论年轻或年老,无论贫穷或富有,不变的是他对医学的忠诚和热爱!

供稿 | 吴洁

编辑、整理 | 冯凯、王颖

责任编辑 | 刘华联

邮箱 | czyy68870807@163.com

电话| (0519)6887000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病理,陈同钰,病理科,医生,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