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颅内动脉瘤

2021-12-15 09:57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也是指动脉管腔的局限性隆起/突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也是指动脉管腔的局限性隆起/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好发于颅底 Wills 环,也常见于脑内主要动脉的分叉处。

动脉瘤 3 要素:载瘤动脉、瘤体大小、瘤颈宽度。

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主要分为囊状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

动脉瘤图示

图源:站酷海洛

CTA 能准确显示动脉瘤位置,载瘤动脉,瘤体生长方向,瘤颈宽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脑卒中发生中最危险的一类。  

动脉瘤不是肿瘤,但比肿瘤凶险的多,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管壁上突起的泡,就像轮胎局部鼓起,随时有可能破裂出血。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极大,数分钟至数小时可以致人死亡。第一次出血达到百分之三十的死亡率,第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七十,第三次破裂出血,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

动脉瘤一旦破裂,应立即就近治疗,或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治疗。

人群中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患病率达到0.5~1%,实际上没有做脑血管的检查,这个数字是不确切的,可能更高。动脉瘤最好的治疗是早发现早治疗,但没有多少人能主动做脑血管检查,这会让动脉瘤隐藏。

动脉瘤的检查方法有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即MRA;CT脑血管成像,即CTA;脑血管造影,即DSA。治疗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

采取哪一种方式,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形状部位血管情况,以及患者年龄身体条件做决定。当然,有时也会让家属选择。

动脉瘤高发的年龄在四十到六十岁,这个年龄段是社会和家庭的骨干,所以这个年龄段人群是最可宝贵的社会财富。动脉瘤能不能控制呢,除了年龄性别人种遗传是不可控因素,过度劳累,吸烟、酗酒,便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感染是可控因素。

这些可控因素既是脑动脉瘤的患病因素,又可以是脑动脉瘤破裂的诱因。希望我们每个人警惕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被脑血管上小小的漏洞所摧毁。

脑动脉瘤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有:开放性手术治疗(夹闭治疗等)、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血流导向装置, 液体栓塞剂,支架等)、保守治疗并控制危险因素等。

开颅手术:   

1、颅内动脉瘤颈夹闭术:根据动脉瘤的朝向、动脉瘤颈的长短等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方法。

2、动脉瘤包裹术:如果患者瘤颈比较宽、梭形动脉瘤等不宜夹闭,可以采用动脉瘤包裹术。

介入治疗:   

1、 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用微导管将弹簧圈送至动脉瘤腔闭塞动脉瘤。

2、载瘤动脉栓塞术:多用于难以进行动脉瘤瘤腔栓塞或栓塞失败而经过评估栓塞载瘤动脉不至于起明显闭塞动脉供血区缺血的患者,即栓塞动脉瘤的载瘤动脉。

3、血管重建装置术:主要是在动脉瘤部位放置密网支架,减少涡流对动脉瘤的冲击,达到恢复正常血流、治愈动脉瘤的目的。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以上常规治疗方法对于巨大颅内动脉瘤存在不少难点,例如动脉瘤巨大、壁薄,极易破裂出血;瘤颈宽,难以夹闭或不能夹闭;瘤体有占位效应,不宜于填塞,或填塞后垂体仍然受压,难以改善患者症状。

针对以上种种难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方淳团队积极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颅内动脉瘤腔内隔绝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在不开颅的条件下,通过载瘤动脉腔内隔绝技术,阻断流人动脉瘤内的血流,成功治疗患者巨大动脉瘤。该方法术后占位效应轻,动脉瘤逐渐退缩,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明显压迫,术中出血风险小,术后不易复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较传统手段明显降低治疗费用。

作为目前国内应用腔内隔绝技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最多的团队,方淳所在的介人科还针对不同大小的动脉瘤,已形成弹簧圈填塞、支架/球囊辅助填塞、腔内隔绝等多种阶梯式的技术储备,可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动脉瘤介入治疗适用于: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或手术难以接近的动脉瘤(如海绵窦段、眼动脉起始部、椎基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2.高龄或全身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3.手术夹闭失败者。

4.梭形宽颈或无颈动脉瘤、囊状动脉瘤。

5.除禁忌证以外的一切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在栓塞不成功时,仍可考虑手术治疗。

禁忌症

1.很小的动脉瘤。

2.小而宽颈的动脉瘤。

3.动脉瘤颈狭窄球囊难以通过为可脱性球囊栓塞的禁忌证。

介入治疗的流程:

经一侧股动脉穿刺,置入一根粗导管——导引导管,将导引导管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送入长动脉瘤的脑动脉(载瘤动脉)内。然后将一根微导管(头端比缝纫线粗不了多少的细导管)经这根粗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并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微导管头端小心送入动脉瘤腔内,进行弹簧圈的输送、填塞。撤出导管。包扎伤口。

介入手术前应行何检查:

1.术前常规准备:传染病四项、血、尿、粪常规、血糖、电解质、正位胸片、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全套和心电图。

2.术前特殊准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动脉的血流;头颈部血管MRA或CTA,详细了解颈内外动脉、动脉瘤形态、瘤颈宽度和载瘤动脉;视力异常者进行视神经电生理检查,眼压测量等。术后应注意什么?

1、手术后,大腿穿刺点需要制动8个小时,并用弹力绷带施加压力包扎24个小时。意识恢复清楚便可以将床头摇高15˚,可以吃软烂的食物,不吃牛奶、豆浆等容易产气的食物,不吃冷的、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头部疼痛在术后不会马上消失,颅内出血需要一段时间的吸收,如果再次出现剧烈的头痛就要警惕动脉瘤破裂再次出血。

2、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血液粘稠度增高,当头部血管狭窄痉挛时,血流速度减慢,可使头部血管有梗塞的风险。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等。

3、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严重抑郁可能会引起自杀的风险。

血流动力学障碍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动脉瘤的治疗目标就是重建血管壁和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

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使巨大的囊性或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模式由瘤体栓塞转为载瘤血管的重建。

A.动脉瘤血流情况

B.血流导向装置置入载瘤动脉后改变血流

C.动脉瘤内血栓形成

D.瘤颈内皮化,动脉瘤闭塞

血流导向装置的优点

1)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能最大程度致密栓塞动脉瘤,减少复发及再通,避免影响载瘤动脉的血流。

2)能隔开动脉瘤,作为网状“模具”,诱导内皮生长。

3)血流导向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减少血流对瘤壁的冲击,从而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

4)在治疗未破裂的大动脉瘤方面,只放置一个血流导向装置,即可大大减少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冲击,又能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减少动脉瘤破裂和复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栓塞,破裂,治疗,动脉瘤,血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