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华西医院第十六期华萤奖,请你来投票!(第一部分)

2022-01-10 18:2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华莹奖投票开始了!

“华萤奖”是华西医院针对院内员工设立的特别奖项,旨在关注微光精神,展现师生员工的人文情怀,体现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中的微创新、微改变!

目前,“华萤奖”已经举办到第十六期,本期共有42个团队参加评选,将在本期推送的第二条、第三条分别推送。

1

健康管理中心

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打造有温度的体检

健康管理中心开展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打造有温度的体检。检前设计个性化体检套餐;检中弹性工作,全流程智能导检;检后报告复核,体检数据总检交叉审核发放。建立健康档案,登陆“华西健康”APP,即可查看电子报告及分析对比结果,总检医生一对一咨询。重大阳性发现者及时告知,提醒就诊。全程、全方位引导,创新服务,优化流程,提高客户体验, 2020年满意度99.63%,收到感谢信达922封。

2

重症医学科

医护协同助力神经重症患者

个性化营养管理

NICU营养小组,医护技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流程,坚持科学营养管理,入住NICU筛查营养不良风险,超声评估高风险患者胃肠功能,根据评估结果早期干预并每日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监测。

开展个性化营养管理以来,营养不良风险筛查率达100%,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率大于80%,胃潴留发生率由10%降至3%,呕吐的发生率从3%降至1%。9人获科内重症胃肠超声资质,盲插鼻肠管212例,成功率96.3%,经超声引导置入鼻肠管170例,成功率98.2%,超声引导下置入三腔喂养管10例,成功率100%。

3

组织部

让政治生日“鲜活”起来

团队核查3656名教职工党员信息,通过“一张卡片、一次宣誓、一次聚慧、一句祝福、一份提案”的五个一顶层设计,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强化党员身份意识。2020年发放2519份政治生日纪念卡,覆盖1~73年党龄;开展“生日聚慧”活动,从本院、分院、武汉到延安,地域覆盖广;激发支部活力,创新开展“同看一部红色电影”“共谈一次初心使命”主题活动等。仪式感满满,党员学习教育成效强,获得感高。

4

医务部

基于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实践

推行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

为进一步规范合理用药管理,减缓细菌耐药,由医务部牵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感染性疾病中心、护理部、临床药学部等多部门协作下推行取消头孢菌素常规皮试。通过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制定技术规范,开展宣传培训,督导监测评估等综合措施,2020年共减少头孢皮试操作次数63218次(减少96.97%),节约护理工作时间15804.5小时(约5名护士全年工作量),无患者因未进行皮试而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将相关管理经验逐渐向省内外的的医疗机构推广,逐步提升区域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5

皮肤性病科

您的痒我知道

为科学评估患者瘙痒程度,有效解决患者瘙痒症状,皮肤性病科使用数值评定量表0-10来表示瘙痒程度,将该量表嵌入HIS系统中,入院后医护人员即对患者瘙痒情况进行判断,瘙痒程度在床位图中显示,动态评估患者瘙痒情况,根据瘙痒程度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目前共完成1819位患者的瘙痒评估,避免因瘙痒搔抓皮肤导致皮肤感染,解决患者因瘙痒夜间睡眠质量差的问题。医护人员不凭主观判断知晓患者瘙痒程度,做到科学评估,针对患者瘙痒程度准确用药,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建立患者瘙痒数据,为相关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

6

信息中心

一年一度一封信,一点一滴一份情

2020年起,信息中心针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统计涵盖门急诊、住院、手术、患者画像、生日、抗疫、护理等7个主题的37个统计指标,提取产生26893个指标数据,生成9739张图片,数据结合图文生成链接,通过企业微信号以“一封信”的形式定向推送给1800位医护人员,月点击量达到118123次。

7

重症医学科

回授法联合移动医疗服务对肝

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指标影响研究

本研究比较Teach back回授法联合移动医疗服务与传统宣教在减少术后症状负担、改善自我报告结局指标(patient reported outcome)、加速康复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组,Teach back联合移动医疗组恢复至功能康复的时间缩短 (6.79 vs 5.70 天),术后经历疼痛更少,活动更多;经历睡眠干扰和术后腹胀更少;术后从重度疲劳恢复至轻度疲劳的中位数时间缩短。研究意义在于改善了医疗服务诊疗行为,加速了功能康复,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8

康复医学科

医护一体化关节腔穿刺注射门诊,

提高患者满意度

为给患者提供更方便的就诊服务,运动医学病房护理团队与温江门诊联合成立门诊穿刺、注射小组,实施分时段预约,门诊处理量平均30人/半天,患者就诊等候时长缩短50%。注射小组共完成门诊穿刺500余次,抽吸关节腔积液100余次。此举措保证了关节内疾病诊疗衔接流畅性,减轻了医生穿刺和注射的就诊压力,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保证了医疗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9

宣传部

定制儿童患者“皮西西荣誉证书” 

让医院更有温度

为缓解来医院就诊儿童患者的紧张和害怕,提高小朋友的就医配合度,从2020年6月1日起,宣传部特别手绘制作了“皮西西荣誉证书”,用于临床医务人员颁发给在门诊看病、吃药、打针、输液、手术、治疗过程中勇敢的小患者。虽然是一张小小的荣誉证书,但对小朋友们来说,却是大大的鼓励和肯定。目前,“皮西西荣誉证书”已在小儿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小儿ICU、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室等科室发放2000张,受到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的一致好评。用小创意打造有温度的医院,用点滴行动体现人文关怀。

10

临床药学部-药剂科

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优化发药窗口LED屏推送

针对门诊发药窗口内容多,字体小,药房大厅人流密度高,噪音大等因素导致患者就医体验较差的问题,药房优化发药窗口LED屏显示内容,将患者取药关键信息字体加粗加大、醒目明确、指引性更强;让患者准确知晓其待取药品信息进度,缓解了窗口拥堵,降低噪音,缓解患者焦躁情绪,让窗口更加秩序井然,让药师更流畅、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11

神经综合病房

以6S管理提升科室工作便捷性

神经疾病综合病房进行以自我发现、解决、评价的方法对影响科室医务工作者工作时效及准确性问题开展6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将医护床头卡名牌分隔放置,各项标签分类放置,增设术前床头宣教卡,打造失效期推算盘并获专利,规范微量泵50ml空针标签粘贴位置,制作病房洗手间提醒标识牌等,提升了患者住院舒适度,也增加了临床工作效率。

12

全科医学科

聚焦需求,全-专协同,

持续开展基层全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

为持续提升基层全科医生技术服务能力,全科医学科自2019年12月始,以华西-社区联盟为平台,针对基层全科医生需求,开展了全-专科协同、多学科整合、持续规范、适宜有用的临床诊疗能力提升培训。培训以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形式,面向市区及省内外的社区医生、规培学员,整合院内外10余个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聚焦社区常见多发病诊疗与健康/慢病管理需求;每月一期,已连续开展13期培训及一次青年全科医生演讲比赛。受到近2.5万名参训的基层全科医生肯定。

13

第三综合病房

“黄金圈”管理模式

降低肾移植住院患者感染率

免疫抑制状态的肾移植患者是感染的高发人群,第三综合病房科室医护团队将“黄金圈”管理模式应用到院感防控中,以降低住院患者术后感染率。“黄金圈”管理采取“(WHY-HOW-WHAT)”的3步法,追溯感染原因,不断完善和创新感控管理模式,确定了院感督查、医护落实、后勤协助及病人参与的“多方参与、分层培训、全面消毒、灵活宣教”的管理方案,定期进行感控培训。该管理方案实施后,肾移植围术期感染率从22.9%下降至10.2%,医疗设备及物品表面培养合格率从36%上升至95%,从业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从87%上升至100% 。

14

科技部

打造基金标书形审智慧平台,

以便利度赢得满意度

国家自然基金担负提升国家及医院源头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科技部将其常态纳入重点工作,创新开发基金预约形审平台,有效避免/减少人群聚集和等待时间,大幅提高初审通过率。按个人需求自由安排形审时间,每日10个专职岗位按预约单一对一形审服务;平台内嵌“文件柜”及错误记录资料包,实现无限次自查自学自改;登录路径多元,可在微家和外网间自由切换,便于全院研究者及学生使用;专人操作与维护,实现预约撤销及申请书退改及时;实时摸底全院情况,利于快速调整申报布局;利用平台集中培训形审专员48人,保证形审质量。30天完成9轮1263项申请书11367次形审把关,为我院基金连续10年破百5年医疗机构榜首成绩奠定扎实基础。

15

腹部肿瘤科

医疗改革新举措 24小时出入院模式

为减少患者入院等待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日,腹部肿瘤科医疗改革推进小组从2020年10月,实行“24h出入院”,即患者治疗可在1天内完成,经过主管医师评估确认后可办理,病历从10页简化到2页,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为后期“日间病房”的建立和DRG分组作好前期准备和过渡。

截至目前,累计服务患者1695人次;相较于传统模式,患者平均住院日由5.4天缩短到4.3天,降低20.36%,平均住院费用降低12.18%,第三方调查患者综合满意度从99.63%上升到99.96%。

16

胆道外科

“一日清单”保障护理措施落实

助力护士能力提升

为促进新进护士能快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胆道外科临床带教团队创新制作责任护士工作“一日清单”。根据晨交班时本组当日病人的关注重点及护理落实项目,责任护士在工作清单上标记后逐一落实,交班前护理组长参照“一日清单”确认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做到临床护理“一日清”。该工作清单内容详尽、使用方便、高效,目前已在科室应用183例,新进护士临床工作胜任能力由原来的56%提升至95.3%;护理措施落实率由原来的73%提升至98.6%,确保临床护理质量安全,教学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

17

临床药学部-药剂科

创药品配送模式,提患者就医体验

为探索建立医联体药品配送药学服务,门诊药房与多部门联动开展四川省第五医院、芳草社区药品配送到家服务。以往在医联体就医的患者,若需到领办/托管医院购买药品,将面临再次排队、交通费用及时间等系列问题,该项目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医生远程开具处方→药师在线审方→患者线上支付→药师调配→物流配送。建立药品配送到家安全闭环服务模式,优化了医联体患者购药流程,节省患者时间、精力及费用,缓解领办医院周边交通压力。

18

骨科

晨交班“闪课”教学模式

创新与实践

骨科刘浩教授团队基于临床教学经验,探索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符合临床教学需求的晨交班“闪课”教学模式和交流平台。该模式采用医生、病房护理、手术室护理三位一体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每周1次晨交班时间,由带教老师在5分钟内对临床常见、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同时开发晨交班 “闪课”APP,集问题收集、视频播放、教学反馈功能于一体。

目前开展“闪课”教学19次,该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针对性地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高效、全面地涉及到临床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长期的教学视频资源积累也提供了一个具有延续性的学习资源库,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9

设备物资部

优化流程,

建立基础设备一站式保障服务体系

我院现有2000余台临床高度依赖的基础设备,如雾化器、血压计、血氧仪等,每台日均使用30余次。按原管理流程,如故障不能维修,需临床科室按设备报废更新流程进行购置,平均到货周期约10个工作日,严重影响临床使用。为此,2018年12月,设备物资部联合国资部、财务部、审计处共同优化流程,建立一站式保障服务体系:医学工程科建立此类基础设备备用库存,此类设备发生故障后由工程师进行维修,如工程师判断2个工作日内不能修复,则由工程师从备用库存中领取备用设备派发至临床科室。后续由工程师继续完成故障设备的维修或报废,避免临床科室参与此类基础设备的报废和请购流程,彻底还医护的时间于临床服务。优化流程后,此类基础设备一站式保障服务周期缩短至2个工作日内,受到临床一致好评。

20

骨科

应用FOCUS-PDCA管理模式

降低外周静脉输液致浅静脉血栓发生率

为降低浅静脉血栓发生率,骨科选用FOCUS-PDCA模式进行管理。采取多元化、规范化健康教育模式,多途径、多层次静疗知识技能培训,多部门、多学科协同规范用药,完善静疗质量管理制度等,全程把控,重在预防。

采用FOCUS-PDCA模式管理后浅静脉血栓发生率下降了5.37%,静脉炎发生率下降了5.42%,发生率持续下降。该管理方案简单经济,成效显著,值得推广。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届外周静脉输液治疗演讲竞赛”三等奖,荣获四川省护理学会“静疗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华西医院,华萤奖,投票,临床,科室,病房,护士,模式,管理,医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