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循证方法,整合完成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最佳证据,以确定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临床适宜性,结合我国国情及地方、医院政策等做出决策,进而实现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有效管理,促进患者安全。
前言
敲黑板,划重点!
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最佳证据总结精华之浓缩如下:
如何对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进行专项管理?
建议对身份识别工具/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包括识别工具的使用成本、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患者的接受度等;
建议管理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相关培训;
建议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照护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相关健康教育;
在使用身份识别工具时,应注意保护患者信息及隐私,维护患者权益;
建议对身份识别工具进行质量控制,例如审查条形码扫描的比例、正确佩戴腕带患者的数量和百分比等。
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主要有哪些?
腕带使用的最佳证据有哪些?
腕带信息
腕带更换
照片在患者身份识别中有何作用?
照片具有预防身份盗窃的作用,在患者首次进行登记时,宜要求患者提供照片进行身份识别;
照片可作为患者身份识别工具(如精神疾病患者),但不宜将照片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途经。
如何在患者身份识别中使用患者身份识别卡?
在门诊、社区的特定情境下(如定期输血,频次在每3个月1次以上),可使用身份识别卡作为患者身份识别工具;
身份识别卡应含有患者详细信息,包括条形码和患者近期照片。
患者身份识别中有哪些新工具/技术?
新工具/技术主要包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等;
推荐整合新技术(如条形码、RFID等)优化患者身份识别管理。
不同类型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有何特点?
腕带
腕带作为一种身份识别工具,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可有效避免口头核对时患者随口误答、护士理解错误等原因造成的身份识别错误,提高了身份识别的准确率。但腕带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这些问题:
①腕带的颜色、正确的佩戴位置、腕带信息、更换条件以及销毁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因此,需制定统一的腕带管理标准以规范腕带的使用,从而降低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保障患者住院安全。
②腕带的使用存在一定限制,如腕带使用在门诊的限制、患者存在对腕带过敏情况、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有效佩戴腕带,以及一些患者因为文化原因认为佩戴腕带会给他们的身份贴上“标签”而拒绝佩戴腕带。因此,寻找腕带的替代工具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照片及身份识别卡
照片在临床上也有使用,虽然获取方式简单、经济成本低,但临床的接受度不高,这可能与需要阶段性重复获取、图像清晰度不足等因素有关。目前照片作为腕带的替代工具,在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拒绝佩戴腕带患者的人群中运用最多,身份识别卡一般作为特定情境下的身份识别工具,如用于血液透析、门诊输液以及癫痫患者等身份信息识别,其局限的使用范围可能与普通病号服无固定患者身份识别卡的卡袋,造成身份识别卡在治疗时不方便携带和读取等因素有关,因此临床需重视身份识别卡的便携性和可读性等问题的改进。
新工具/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工具/技术,现有患者身份识别新工具/技术主要包含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条形码、射频识别技术等。新工具/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不同类型的新工具/技术各自具有优缺点,如条形码可与其他工具(如腕带等)结合使用,具有花费少、便捷、适用范围广(如药房、患者护理)等优点,但需配备读卡器,且信息编码有限等;射频识别技术可提供唯一的ID,可将信息与其他媒介链接,适于追踪,且标签可重复使用等,但此技术存在价格昂贵、存储容量有限、为短程数据传输、受读卡器电池寿命限制等问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识别快速、准确等优点,但其花费大,存在隐私问题,受年龄或身体限制,必须链接生物特征历史数据,且存在与其他电子健康记录系统结合困难等问题,临床接受度低。临床实践者需结合目前医疗现状评估识别工具/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如成本、接受度等),进行身份识别工具的选择。
后记
运用循证方法,整合完成患者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最佳证据,以确定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临床适宜性,结合我国国情及地方、医院政策等做出决策,进而实现身份识别工具/技术的有效管理,促进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