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一饿就胃疼或吃饱就胃疼?消化性溃疡了解一下

2021-12-11 21:10   上海市东方医院

问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什么是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有时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大约10%的人在其一生中会患过此病。


一般情况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明显症状为空腹时疼痛现象,而胃溃疡患者通常是在进食后胃部感到疼痛。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较常见,发病年龄也较胃溃疡早,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较少,多见于中老年人。


如果你的身体经常出现上腹疼痛及烧心,且疼痛在进食后加重,那你很可能患上了胃溃疡;而在饥饿(餐前或夜间)疼痛加重则可能患有十二指肠溃疡。


另外消化性溃疡还伴随着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患者会感觉胃部发胀,老有气体从胃里往上窜,或者胃里泛酸、恶心呕吐等。长期发展容易引起四大并发症:消化性出血、胃穿孔、幽门梗阻甚至癌变。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是由于人体胃肠中的胃酸、胰液等消化液腐蚀性较强,一般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会导致消化液增加或保护性黏液减少,胃黏膜防御因子和黏膜攻击因子失去平衡,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幽门螺杆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病症。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发生胃腺化生,80%患者合成黏液和碳酸氢盐减少,使黏膜对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保护屏障削弱,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碳酸氢盐合成恢复。胃酸分泌量增高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呈轻度或中度;而在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呈重度,并与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的发生相关。感染削弱了胃壁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得胃肠分泌的保护性粘液减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90%~100%,胃溃疡为80%~90%。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也较高。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布洛芬。NSAIDs抑制了有胃粘膜保护作用的COX-1有关,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体内参与调节胃黏液分泌、保护胃肠黏膜的环氧化酶的作用,使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作用减弱,阻断了COX-1是引起胃肠道副作用的重要因素。对于有消化性溃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能在一定程度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另外消化性溃疡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无规律、饮烈性酒、进食刺激性食物的人群中高发,这和胃液分泌紊乱及胃黏膜损伤有关。打个比方,人体胃肠道粘膜就像一个屋顶,而分泌过多的酸性物质就像酸雨,会对我们的胃肠道粘膜进行不断的腐蚀,在腐蚀过程中如果破坏了血管则会引起出血,大量出血会导致生命危险,而当“屋顶“被层层腐蚀直至穿透时就形成了胃穿孔。所以消化性溃疡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反复发作甚至可能发生癌变。

消化性溃疡如何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为抑酸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同时根除幽门螺杆菌,抗酸及胃粘膜保护剂作为辅助,以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如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需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一)降低胃酸药物:“无酸,无溃疡’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深受欢迎。消化性溃疡患者主要都是由于体内胃酸失去平衡,所以需要通过服用调和胃酸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常见药物有胃酸分泌抑制药和抗酸药两种。胃酸分泌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药、H2受体拮抗药两种。质子泵抑制药中较为常见的有泮托拉唑、艾普拉唑等。

(二)胃黏膜保护剂:在胃酸治疗完后需加强防御因子,需服用胃黏膜保护药。常见的药物有硫糖铝瑞巴派特等。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形成一层保护膜,对消化道进行保护,有效预防胃酸和消化酶对溃疡的损害,更好地促进胃黏液的分泌,增强保护作用。

(三)消除幽门螺杆菌药物: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会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彻底消除此病症可以有效遏制消化性溃疡的复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若成功消除,则溃疡复发率会降低。一旦失败,复发率则会大大升高。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最好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菌药物相结合,另一种是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菌药物、铋剂有效结合。因为阿莫西林对于体内病菌作用较小,所以,一般情况下,两种治疗方法中抗菌药物都需含有阿莫西林。

(四)对症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抗焦虑药物、解痉药、助消化药物、止泻药等。一般情况下, 服用促肠胃动力药可以很好地防治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动力不足和胃食管反流情况,可以消除患者体内病菌,有效缓解食物对于胃部的影响。

如何预后?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避免使用水杨酸类及治疗关节炎的药物。患者可自由选择平衡的饮食,少食多餐,引起病人疼瘫的食物应避免。禁烟酒及豆类、油煎类食物。注意饮食,从某个角度来说比药物治疗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黏膜屏障作用; 

②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 

③当急性活动期,以少吃多餐为宜,多食用鸡蛋花、香蕉、蜂蜜等用易消化的食物,每天进餐4~5次即可,但症状得到控制,应鼓励较快恢复到平时的一日3餐; 

④饮食不过饱,以防止胃窦部的过度扩张; 

⑤在急性活动期,应戒烟酒,并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和辣椒酸醋等刺激性调味品或辛辣的饮料,以及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⑥劳逸结合。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都需要及时进行休息,并缓解精神紧张的情况。避免长时间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才能有效调理胃溃疡。

若有上述不适,请尽快到医院就诊哦~

南院消化内科:

浦东新区云台路1800号上海市东方医院

钟 岚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CCCF指定IBD医生

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消化内科负责人

现为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委员会消化分会委员,上海是医学会消化分会肝胆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大肠病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学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委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消化专业组副组长 。至今发表论文中英文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总IF近20分,主持各级课题3项, 曾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五完成人);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擅长复杂疑难消化系疾病的诊治、胃肠疾病的内镜诊疗及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内痔的内镜下治疗,尤其对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脂肪肝、各种胃病及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期创新性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克罗恩病。

徐铭益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2012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2016-2017年赴美国UCLA大学Cedars-Sinai医学中心访问学者。担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青年委员(第7届)、上海医学会肝病学会委员(第6-7届)、上海医学会肝病学会肝纤维化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纤维化学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发表SCI论文2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80余分;主持各级课题共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及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任务级1项。研究成果获国内发明专利2项(第二完成人);2015年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18年华夏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和内镜工作20余年,主攻方向是疑难危重肝病的诊治;内镜下肝硬化门脉高压血管介入治疗,2013年至今已完成500余人次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套扎术和硬化剂注射术并获得良好效果;积极开展痔疮、胃肠道血管瘤的内镜套扎或硬化剂治疗;消化道息肉及良恶性肿瘤的内镜治疗。

李清华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请往下滑动阅读)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委员;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公关协作组全国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教育培训学组委员;浦东新区医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

长期致力于各种胃肠和肝胆胰腺消化系疾病临床工作26年,尤其各种急慢性肝病,肝硬化和胆胰腺疑难疾病的内科诊治。获得青岛市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4次。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主持中国肝炎基金会项目1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主编及副主编医学著作2部,参编5部。

杨小青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请往下滑动阅读)

长期从事消化专业临床一线工作,在急性胰腺炎、脂肪肝、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类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有独特的见解。熟练掌握胃肠镜操作技术,及镜下治疗技术。

参编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急危重症诊治》一书。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卢水蓉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长期致力于消化内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参与临床工作25年,熟练胃肠镜、超声内镜操作及镜下治疗技术,尤其在消化道大出血包括食管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诊內镜下止血以及消化道早期肿瘤、胰腺肿瘤的内镜介入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上海超声内镜学组委员,上海消化内科学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SCI 2篇。

参与编撰了《“胰”路有医》,《慢性胰腺炎 理论与实践II 》等3部书籍。


胡 淼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博士,讲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国际救援队分队长,中国极地考察医疗保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

供稿:南院消化内科

编辑:蔡言斐

审核:孙   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消化,委员,药物,治疗,性溃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