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两类成长
全文
“人”是哲学里面永恒的热门话题。西方哲学史中有大量直接讨论人生的学者,如叔本华、尼采、爱比克泰德等。而对于中国哲学,虽然直接谈论人生的比较少,但也处处包含人生哲学的内容,比如,道家讲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阳明的心学就更不用说了。
说到人或者人生,“成长”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话题。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管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3个孩子家长的角色,都驱动我长时间热衷于学习关于“成长”方面的知识,也形成了一些可能比较片面的理解。例如,最近我一直在琢磨成长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该如何成长的更好。对于成长的内涵,我认为可以将成长,分为生理成长和心智成长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成长的维度
生理上的成长,包含了机体和感统两部分。一是我们最容易理解、最容易看得到的人身体机体的成长,例如长高了,变壮士了,身体各项器官功能发育完成了等。同时还包括各项机体联合运用能力上的成长完善,例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外部感触系统,与神经传输系统、大脑思维系统、眼耳口鼻及肢体的反应系统联合协同工作,这个方面与儿童教育领域以及心理学领域上的“感觉统合(简称感统)”刚好吻合上。感统的概念出现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主要是由于感统的发展会极大影响儿童表现,以及长期的心理成长,感统本身应该还算是生理层面的。
心智的成长,包括心理和智慧两部分。其中心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人生和社会的认知,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个范畴之内。智慧方面的成长,则是指人对于人文知识、科学文化、技术工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属于事业范畴,并对外输出进行个人价值的实现。
生理层面的成长,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即它是一个随年龄增长,有一个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基本上到二三十岁,其就成长达到顶峰了,随后会进入衰退的过程。而心智的成长,则是一辈子都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只不过最后会受到生理衰退的影响,而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能力。例如,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一种体会,即自己在某个时刻又明白了一个之前自己不懂的道理。很多人也会有感叹,如果时间可以重来,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其原因也在于个人的认知水平提升了。
由于两类成长的特点,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在机体成长的阶段,需要重点打好基础,并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保持锻炼以及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降低身体机能下降的速度。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保持心智层面的心理和智慧的持续健康成长,既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平和美好,又让自己具备不断精进的专业智慧,实现个人价值,服务于社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