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官方统计让这个被人视为「软性毒品」的食物暴露出危害的另一面: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海南省因采摘槟榔触电而发生的事故,约8起,造成10人死亡。
一则官方统计让这个被人视为「软性毒品」的食物暴露出危害的另一面:2021年1月份至11月份,海南省因采摘槟榔触电而发生的事故,约8起,造成10人死亡。
「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在口,精神抖擞」……一句又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让这瓣加工后变得黢黑的果壳,以破竹之势进入大众视野,甚至一度成为湖南省的「名片」,也牵扯着230万海南农民和40多万湖南产业工人的生计。
然而,嚼食槟榔在提神醒脑的同时,也给38.4%的湖南人埋下了口腔癌、「割面人」的隐患。
2021年9月17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的通知》,给庞大的槟榔产业一记重锤。
该政策将给槟榔产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千亿产业的未来将会如何?
在公众健康与千亿市场的长期博弈中,关于槟榔的争议与讨论,并不会由此结束。
缠斗30载,一场经济和健康的拉锯战
事实上,这场槟榔产业和口腔健康之间的拉锯战,自1994年开始便从未间断。
1994年3月,厦门发布《关于在本市辖区内禁止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的通告》(下称《通告》),勒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厦门市辖区内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违反者最高可罚1万元。
2011年,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家政府机构联合调研,发布《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其中证实,槟榔块的不同成分作用到口腔黏膜细胞,可造成口腔内众多种类的癌前病变,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等,此时若继续嚼食槟榔块可转变为口腔癌。
2012年,世卫组织将槟榔列为一类致癌物。一类致癌物是什么概念?苏丹红,只不过是三类致癌物;具有重金属毒性的铅,也不过是二类致癌物;含有剧毒的砒霜,才与槟榔同为一类。
2017-2019年,湖南省一头部槟榔企业连续3年冠名湖南台春晚。
2019年,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文件,通知省内所有槟榔相关企业停止全部广告宣传。正是受这份文件影响,槟榔「缺席」了2020年湖南台春晚。
然而短短数月,行业文件形同虚设,多家槟榔企业卷土重来。据媒体报道,头部槟榔企业多借「扶贫、非遗、老字号」等进行宣传。
2021年,槟榔以「提神醒脑」的标语出现在了湖南台节目《这!就是街舞》第四季中。
直到2021年9月,广电总局发布槟榔广告「禁播令」。
槟榔栽培主要在海南和台湾,而湖南则是槟榔深加工和消费大省。
天眼查信息显示,经营范围涉及槟榔的企业全国共计2.1万余家,超过1.3万家在湖南,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7家。近10年,中国食用槟榔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
如今,槟榔产业的总产值从2011年的50亿扩张到了如今的近千亿,已经超越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地区的年销售总额。
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统计结果显示,在海南槟榔种植和加工的主产区,槟榔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1/3。
在海南,截至2019年底全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78万亩,是海南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全省农业人口超过40%。
百亿产值、过亿消费,槟榔产业表现如此出色,缘何屡遭打压?
致癌风险、虚假宣传,样样都是大问题
「口腔癌在湖南省癌症发病率中排前10。其他省份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可能将口腔癌单列出来,更不用说进前10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苏彤告诉健康界。
2013年,中国口腔癌发病率占新发现癌症的1.12%,口腔癌死亡占癌症总死亡的0.87%,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然而,湖南省口腔癌发病率达2.09%,死亡率达1.22%,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在湖南,全省一年的新发口腔癌在3000~4000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一年的口腔癌手术量约为800台。
苏彤特别强调,湖南省的口腔癌发病率高,跟槟榔是密切相关的。
2019年湖南口腔癌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5年,湖南城区居民口腔癌发病率高于农村,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这与槟榔的消费人群特征相符。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医师单小峰告诉健康界,口腔癌整体的发病率不高,但吃槟榔会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比不吃槟榔的人群高近10倍。
由于槟榔在加工过程中会添加石灰,食用者需要使劲咀嚼。这会造成咬肌明显、牙齿发黑,对牙齿的磨耗非常严重。
槟榔的有害成分会导致黏膜病,即口腔内部黏膜纤维化。黏膜纤维化是永久性的,即便不发展成口腔癌,也会让患者嘴部僵硬,无法张嘴。
「很多患者从10多岁开始嚼槟榔,二三十岁黏膜纤维化明显,即便以后不再吃槟榔,嘴部僵化的症状也无法消退。」单小峰说道。
而一旦发展成为口腔癌,后果就更严重了。
口腔癌属于多原发癌,「这一次在腮帮上长了一个,过几年长在舌头上,再过几年出现在牙龈上,患者会非常痛苦」。
单小峰回忆起一位患者,其口腔癌大约复发6~7次。由于口腔癌治疗一般是手术切除,严重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则需进行淋巴结清扫,再辅之以放疗、化疗等。一般而言,手术3~4次后,患者的面部畸形就会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口腔功能。
「患者的牙齿基本上没有了,嘴巴张不开,吞咽困难。」单小峰说。
值得注意的是,槟榔不仅会带来口腔癌,还具有成瘾性。槟榔含有黄酮,它能够刺激神经,促进多巴胺的释放,这也是槟榔「提神醒脑」的原因。
单小峰介绍到,很多人的槟榔初体验,其实谈不上喜欢,甚至会非常难受。但一些地区形成了嚼食槟榔的习俗,「身边人都在吃,所以虽然第一次吃不习惯,还会继续尝试。几次之后,就会上瘾,觉得特别精神,很舒服,就停不下来了」。
随着对槟榔的研究逐渐深入,公众慢慢意识到了槟榔的危害。而与此同时,槟榔企业也开发了「新玩法」,如添加枸杞,走「养生」路线。
「品牌不同,槟榔的炮制工艺不同,咀嚼口感也不同。很多时候,槟榔包装袋上的配方并不是真实的。」苏彤直言。
而且,一些商家宣传其槟榔制品里添加了枸杞,可以养生。但事实上,枸杞并不能抵消槟榔的危害。
单小峰同样表示,不管用了何种加工方式,添加了什么养生成分,槟榔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槟榔碱,所有槟榔相关制品里都有该成分。经过深加工,干槟榔内添加的石灰会升高其PH值,使得槟榔碱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吸收。
槟榔自身的成分,以及嚼食槟榔的方式,都成为了槟榔致癌的原因。
既然槟榔致癌是事实,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槟榔只有经济价值吗?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综上所述,槟榔最大的危害在于致癌。
然而,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发病率较低,发展成口腔癌,即癌变的几率又相对较小。而且,嚼食槟榔只是口腔癌的其中一个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吸烟、饮酒和嚼食槟榔均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口腔癌有很多诱因,一些从不吃槟榔的人也患上了口腔癌。」苏彤认为,口腔癌跟肺癌相似——香烟虽然会增加罹患肺癌风险,但不是唯一因素。同样,槟榔增加的也是致癌风险。
供图: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槟榔致癌的说法,最初源自世卫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槟榔嚼块和槟榔果咀嚼及一些由此产生的亚硝胺》一文。
文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印度和东南亚食用槟榔的方式,也就是槟榔果、含/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2012年的一类致癌物也是指上述三种。而中国地区主要食用的是槟榔壳,不在当时的研究范围内。
此外,通过对比海南和湖南的口腔癌发病情况,笔者发现,前者的发病率较低。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槟榔原产地,当地居民也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苏彤解释道,海南嚼食的是鲜槟榔,而湖南的槟榔是经过加工的干槟榔。
干槟榔添加了许多传统香料,如豆蔻、藏红花、茴香等;甜味剂,如椰子和干枣;调味料,包括薄荷醇、薄荷等。
「添加剂众多,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就说不准了。」苏彤说道。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目前的食用槟榔确实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只是其程度尚不明确。
槟榔具有药用价值,也是该产业无法一刀切的原因之一。
中国食用槟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南中八骏志》,距今已有约1800年。书中记载:「槟榔,大如枣,色青,似莲子。彼人以为贵异,婚族好客,辄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槟榔作为中药材,它的应用历史其实非常悠久。而且,这么多年过去,没有出现明确的毒副作用,也没有致癌的说法。」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梁泽华告诉健康界,自宋代以后,槟榔逐渐传入闽、蜀、湘等地。
当然,中药里的槟榔跟食用槟榔有很大区别:
1. 食用方法不同:
在中药中,槟榔通常作为饮片出现,而不是口嚼。梁泽华表示,槟榔通常是用作汤剂,即煎成药汤来服用。在服用过程中,槟榔在口中停留的时间是很短的,不会对口腔黏膜造成长时间的刺激。
2. 食用部位不同:
中药饮片的槟榔,其使用部位是成熟的果仁;而食用槟郎则多为果壳(湖南)和幼果(海南)。
3. 炮制工艺不同:
槟榔在入药前,需经过炮制、加工、提取、除杂,一系列操作下来,达到了明显的解毒作用。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梁泽华强调,嚼食槟榔并没有限制一天的用量和嚼食时间。喜欢的人可能会过量食用,口嚼时间会很长,「无限制地大量食用,肯定会损害身体健康,这是必然的。」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槟榔入药的记载。现如今,槟榔主要用于驱蛔虫,治疗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中国药典》对槟榔的用量规定非常明确,一天的用量在3~10g。若用于驱虫,最大用量为30~60g。
《中国药典》2015年版
「这样的使用剂量是非常安全的。」梁泽华补充道。槟榔饮片作为一味药物,是阶段性使用的。疗程短、剂量小,所以不会引起慢性损伤,更不会造成癌变。
此外,梁泽华认为,虽然槟榔的药用价值并非不可替代,但确无替代的必要。
槟榔在中国已流行千年,早已深入文化,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加之其背后产业利益交织,错综复杂,「取缔」一说为时尚早。
取缔为时尚早,转型势在必行
槟榔的药用价值和经济贡献,是该产业让政府部门纠结的两大原因。
从药用价值考虑,虽然「取缔」为时尚早,但「转型」似乎已势在必行。据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整理、分析:
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对地方特色食品<食用槟榔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批复》明确指出:将食用槟榔按28大类中其他食品类进行发证和市场准入管理。
2016年3月,原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和省质监局发布《关于发布海南省食品地方标准清理结果的通告》,将《食用槟榔》继续保留作为食品质量地方标准,不纳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2019年6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列入国家药典的物质(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的除外)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2020年最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没有出现「食用槟榔」。
当下,食用槟榔未被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亦不属于新资源食品。这意味着食用槟榔不能纳入食品行业管理,也不能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无法继续适用食品管理制度。
供图:图虫创意
由此可见,中国正逐步弱化槟榔的食用功能。若自此完全转向药用,这条路是否可行?
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梁泽华说道,槟榔目前总产值在百亿级,若单纯将其用作中药饮片,可能最多只有现在的1/3~1/4。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牙医学院陶霖教授一直致力于口腔健康疾病的研究,他预测,到2030年,湖南口腔癌的发病数将超过30万,在全国范围内可能超过100万。
以每一例病例20万元医疗费用估计,2030年,槟榔在湖南造成的医疗负担将超过600亿元,已经超过槟榔产业所带来所谓的经济贡献。
目前在市场上,除口嚼槟榔外,还有各类槟榔制品,包括槟榔酒、槟榔牙膏等。通过借鉴中医对槟榔的解毒加工,槟榔的食用功能或许仍有发展前景。
事实上,论及对槟榔的态度,多位专家对健康界表示,槟榔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正确的宣传极为重要。
单小峰笑称:「广电总局的禁播令也是宣传方式的一种,绝不允许虚假宣传的存在。」
作为一名湖南的口腔科医生,苏彤更是直言宣传的重要性——90%以上嚼食槟榔的人都没有出现口腔癌,所以「取缔」是不存在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告诉老百姓,槟榔是有害的,出现早期症状要及时就医。至于知晓危害之后如何选择,那是老百姓自己的权利。」他说道。
来源|健康界作者|张译文
参考资料:
1.杜永秀、孙东业、翦新春、毛秋华、程亚楠、徐普:《咀嚼槟榔种类与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第4期
2.许可葵、王静、廖先珍、颜仕鹏、邹艳花、肖海帆、石朝辉:《2016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中国肿瘤》-2021年第30卷第4期
3.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破解槟榔产业困局的对策研究》-2020年11月
4.邓明辉:《湖南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情况调查分析》-中南大学-2009年5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