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弓动脉瘤 因其发病隐匿、处理难度高、死亡率高 成为血管外科领域里 非常凶险、复杂的疾病 而如果动脉瘤 又累及三条供应大脑血流的动脉血管 更是难上加难 公认是微创手术的“禁区”。
主动脉弓动脉瘤
因其发病隐匿、处理难度高、死亡率高
成为血管外科领域里
非常凶险、复杂的疾病
而如果动脉瘤
又累及三条供应大脑血流的动脉血管
更是难上加难
公认是微创手术的“禁区”
今年72岁的刘伯就遇到了这个难题,教授团队利用自制转流装置实现脑氧监测下的体外自体流转,全程保持大脑血供不中断,成功实施“开窗”全腔内瘤体隔绝术,代替了传统的大开胸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手术及麻醉打击大大降低。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刘伯多年前诊断为肺癌,在医院胸外科做了肺癌根治手术,术后坚持定期复查、随访,身体状况一直都不错。然而,在最近一次CT复查中发现,连接心脏的主动脉遇到了大问题,有一个直径超过5公分的瘤体横亘在主动脉的最“高峰”处——主动脉弓,并且瘤腔内有大量不稳定血栓。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从心脏发出,供应全身的脏器,是全身最重要的输送血液主干道,在主动脉的最高峰,一个呈弓形弯曲的部分就是主动脉弓,从弓的头顶凸出来的地方有三条较大的动脉,分别是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这三条动脉负责供血给大脑,而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长在刘伯主动脉弓上的这颗“炸弹”已经蔓延至这三根动脉血管的位置,这里堪称是微创手术的“禁区”,无形中增加了“拆弹”的难度。
经过多学科会诊之后,血管外科教授提出,由于动脉瘤内有大量不稳定的血栓,如同水管壁内的水垢——不知何时就脱落,一旦脱落,血栓随血液流动到心脏或者大脑堵塞血管,将会造成心梗、脑梗、威胁生命等严重后果,同时,瘤体继续增大,还会有随时破裂致死的风险。然而,对于这么特殊位置、牵涉多条主要动脉血管的瘤体要进行处理,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和胆量,“这里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无论是大脑还是心脏,都是非常致命的器官,术中如果出现脑缺血,几分钟可能就会造成偏瘫甚至死亡。”教授说,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老年人耐受力相对较弱,而且刘伯还是一位肺癌术后患者,身体经不住再三的打击,如果采取心脏停跳、深低温停循环的方式进行操作,风险极高。
经过反复讨论与评估,教授做了一个“三开窗”腔内隔绝手术的方案,“我们利用介入技术将覆膜支架送入瘤体位置,把濒临破裂的这个动脉瘤隔绝起来,同时将覆盖在主动脉弓头顶的那三条动脉血管部位开三个‘小窗’,进行血运重建,保证有充足的血流供应大脑。” 这个方案看似并没有很复杂,但操作起来却危险重重,要攻克一个最大的难关就是如何保证主动脉弓病变被隔离的同时,又可以保持弓上三条分支动脉血管通畅,一起参与手术的岳劼医生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在不关“总闸”(心脏)的情况下修理“水管”(主动脉)。
医生进一步解释到,当覆膜支架进入主动脉弓,隔绝了动脉瘤,同时也会阻断了三条分支血管与主动脉的连接口,而要“开窗”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操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既要把堵塞的主干道修好,又不能影响其他分支管道的通畅以免大脑缺血?“为了达到双赢的效果,我们王海洋主任决定用自制转流装置进行脑氧监测下的体外自体流转保证脑供血,用两条转流管,将颈动脉与股动脉相连,这样即使在还没有‘开窗’的情况下,通过这两条转流管将血液输送至大脑,不会影响大脑供血。”医生说。
手术过程中,教授带领团队拉开了一场生死竞速,在麻醉医生的全力配合下,为刘伯在体外搭起了两条“生命之桥”——左侧股动脉通过转流装置连同双侧颈动脉,为后面的操作赢得了“时间窗”。在DSA引导下进行精准定位,将瘤体完全隔绝后,立即进行“开窗”,为了让人工开通的这三个小“窗”更加与血管壁紧密贴合,避免内漏、移位及支架断裂的风险,教授改良“工具”将受到影响的三条分支动脉血管重建血运。
经过7个小时的紧张奋战,从正午到夜晚,王海洋教授带领团队一气呵成,在保证大脑正常供血的情况下,成功将主动脉弓上的那枚极其危险的“炸弹”拆除。术后,在血管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监测和管理下,刘伯的各项生命体征很快就稳定了下来,目前,已经康复出院回家。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