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70万一针救命药纳入医保,对抗婴幼儿“头号杀手”

2021-12-08 15:02   MV医学微视

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1年医保新增的74种药物目录,包括7种罕见病用药,曾经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注射液也位列其中。 

近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1年医保新增的74种药物目录,包括7种罕见病用药,曾经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注射液也位列其中。

究竟是什么疾病,需要如此高价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罪魁祸首——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虽然是罕见病,但携带SMA致病基因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约40-50人中

就有1人携带SMA致病基因

如果父母双方都携带致病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病。   一般来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结果,后代正常不患病的概率为1/4,患病的概率为1/4,与父母一样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37341638918590497   

真正患病与否是概率问题,具体轮到哪种情况谁也说不准,可能连生3个孩子都正常,也可能3个孩子都患病。   脊髓肌萎缩症的患病率,国外统计是10000-11000人中有1人患病,我国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发病率、患病率的统计数据,但从我国台湾地区新生儿筛查的数据显示,约8000-10000人中有1人患病。 据估算,我国新生儿脊髓肌萎缩症患者每年新增1200人,现有患者约3万人。 

脊髓肌萎缩症(SMA)是由SMN1基因突变 ,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变性,使肌肉出现进行性萎缩无力。 根据发病年龄及严重程度,SMA可以分为0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这五种类型。 

发病越晚,影响相对更小

     0型:发病最早,最严重  刚出生就表现出四肢无力明显,不会动,在很早期就会夭折,因此脊髓肌萎缩症也得名“婴幼儿头号杀手”。   

Ⅰ型:最常见,出生6个月内发病,病情进展迅速 患儿出生时基本正常,但很快就会在新生儿期到婴儿早期出现肌无力表现,四肢活动会比较少,抬头延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吃手、抬脚丫,尤其典型的症状就是不能独坐,哭声比较低弱,吃奶也不太好。 绝大多数Ⅰ型患儿如果在2岁前没有得到治疗,病情会很快进展,出现反复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Ⅱ型:约在6-18个月内发病,预后相对较好 患儿可能在早期能正常抬头,也能够独坐,但是在应该会站立的时期不能站立,也不能独立行走。 SMA不仅会使四肢肌肉萎缩,后期也会影响呼吸肌,导致咳嗽无力、无法排痰,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随着疾病进展,还会出现脊柱侧弯,加重肺部通气障碍。 因此Ⅱ型患儿治疗后,如果没有呼吸支持,多数会因呼吸衰竭死亡,平均寿命仅达25岁。   

Ⅲ型青少年期起病,一般不会影响寿命 孩子能够抬头、独坐、独走,后期会逐渐出现四肢无力,丧失独立行走的能力,但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Ⅳ型:成年起病,影响较小 可能在20-30岁青壮年期起病,会很缓慢的逐渐出现比较轻度的无力症状,一般也不影响自然寿命。

11511638918590711

因此,如果注意到孩子出现吃奶不好、哭声低弱、手脚不能抬起、早期反复肺部感染,就一定要加强注意,警惕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孩子还可能出现头比较大,肢体较为瘦小的外貌特征,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畸形。   由于可能影响到神经支配,还可能会出现一些舌肌、手指震颤等表现,但一般智力不会受到影响,甚至智力反而可能较同龄孩子更高。

87351638918591069

  从不治之症,到用药纳入医保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有了更多生存希望      

在以前,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个不治之症,无法针对致病基因进行治疗,只能通过加强营养、避免感染、呼吸支持,以及一些康复训练来延长患者寿命。   

现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已经有了切实有效的,针对性的基因治疗药物。 原本可能2岁夭折的Ⅰ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在经过5-6年的治疗后,甚至可以独坐、独站、独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肌萎缩,出现,患病,孩子,脊髓

剩余70% 认证后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