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创新 | 行研
转载来源:医休神介说
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创新
一个朋友说起,某个专家在某个学术会议上问到国内某厂家的工程师,说“你们口口声声说你们的在创新,可是你们的产品都是在模仿进口品牌呀,似乎还没有超越人家?你们好意思....?,我们如何从模仿到原创的创新,然后超越人家”,还谈到了工程学、材料学、医工转化等等。 首先申明,我无意为国产厂家的洗白,他们确实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也无意去质疑专家说的话,毕竟人家是专家嘛。我们今天就单聊聊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创新这件事。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 你认为Y阀好做还是取栓支架好做?
● 你认为亲水涂层容易还是药物涂层容易做?
● 对于急性脑梗,如果没有取栓支架和抽吸导管,你有办法处理吗?
● 对于动脉瘤,除了开颅夹闭和弹簧圈填塞等方式,你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吗?
上面两个问题可能做研发的人容易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懂临床的人容易回答。但是如果我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方案呢?一个具体可落地执行的方案,而且这个方案还要有经济价值。似乎不那么容易了吧?好,再增加难度,如果不考虑专利等因素,做为企业你能生产一款和进口品牌一样的产品吗?如果不考虑患者预后问题,做为医生你能设计出成功率更高,预后更好的术式吗? 似乎很难回答吧?
如果无限制条件的创新,很容易,因为不用考虑后果(结果),但是真实世界的创新有各种刚性约束: 对企业而言:
1.生存是第一位的,做的产品可能的要有高附加值,否则为了理想创新,可能会害的自己睡大街。
2.神经介入产品一堆,从哪开始?肯定是容易变现的,Y阀再好做,大家还是愿意去搞取栓支架,因为做Y阀容易被人鄙视,说你不是个高新企业。如果你找临床专家说合作开发Y阀也多半会被拒绝吧?觉得项目没有技术含量,而且没有临床价值。
3.企业同时启动的项目很多,当然烂尾的也很多,如何做到效益最大化,创新是一个路径,速度是另外一个路径。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埋头只做创新的,领先半步才是领先。领先一步可能成为先烈了。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
1.患者是第一位的,不管用什么样的器械,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后才是王道,也是根本。
2.医生技术和器械的关系,医生手术技术越成熟,对器械的要求越低,也就是说容错率越高,从这个角度看,没有完美的器械,只有不断优化的手术技术,毕竟不同的术式对术者和器械的要求都不一样;股动脉入路和桡动脉入路的选择未来也会形成分化和创新。
3.医工结合,看似很美,但是实现却很难;临床需求→设计需求→技术指标→注册要求→市场认可,每个环节都可以杀死一堆美好的想法。还有你的想法是独一无二的吗?如何保护你独一无二的想法?你的设计是天衣无缝的吗?想法到商业化还需投入多少时间和资金?
4.如果做为医生的你打算创业,你认为有投资人投你吗?如果有,投资人是看重的是你的个人背景?还是你的产品?还是其他?
创新不易
这不是一句鸡汤,如果我们只是在思维导图上任由思维天马行空,我觉得每个读者都会是天才设计师,可是在认知、学识、经验、技术、专利、工艺限制等诸多限制,再加上企业需要快速变现,短期给投资人交代等等因素加持之后,国内能独立做创新型产品的企业真的不多。 现在行业之所以看着很“内卷”。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定价差不多、渠道差不多、目标市场差不多、甚至是宣传推广的solgan都差不多,相互学习变成的相互抄袭,相互竞争变成了相互杀价。
大家都在同一维度竞争,谁也赢不了谁。但正因如此,创新才显得尤为重要,也不要把创新再定义成狭隘的“独创的产品”,产品本身很重要,但产品只是商业的一个组成要素。 这么看创新似乎又变得很容易:跳出思维限制,跳出同一维度的竞争,对对手实施降维打击(降维打击的概念来自小说《三体》),或许是神经介入这个领域的创新的路径之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