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狐大医特稿 | 在最好的年纪步入“慌糖”人生

2022-01-05 17:41

往后余生,能像普通人一样活吗?进进出出的医院?担惊受怕的家人?异样眼光的同事?

狐大医

“再测一次血糖。”护士的声音将李毅从睡梦中拉回病床上,指头的一阵刺痛让他瞬间清醒,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往后余生,能像普通人一样活吗?进进出出的医院?担惊受怕的家人?异样眼光的同事?支离破碎的爱情……李毅的心情一下溃不成军。

25岁上班族胃部胀鼓鼓,一查竟是癌!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真实案例。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好像在提醒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被胃癌“缠上了”。北肿教授解读其中原因

刚刚输完胰岛素,吃了几颗止吐药,李毅(化名)无力地躺在病床上。

病房里算不上安静,护士们来来往往,父母坐在床旁不语,昨晚一夜没睡,李毅迷迷糊糊睡了过去——梦里应该没有病痛吧。

“再测一次血糖。”

护士的声音将李毅从睡梦中拉回病床上,指头的一阵刺痛让他瞬间清醒,终究是要面对现实的。

往后余生,能像普通人一样活吗?

进进出出的医院?担惊受怕的家人?异样眼光的同事?支离破碎的爱情……李毅的心情一下溃不成军……

0   1      我是一位被确诊两次的糖尿病患者

如果没有测那一次血糖,后来的一切是不是都不会发生?

第一次确诊糖尿病在2018年春节,26岁的李毅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父亲因为患有轻型的2型糖尿病,偶尔会测一下血糖。那天见父亲正在测血糖,李毅一时兴起,也拿过血糖检测仪测了一下,结果测出来空腹血糖9.8mmol/L(空腹血糖正常范围:3.9mmol/L—6.0mmol/L)。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李毅去医院测了一下餐后血糖,居然已经高达22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范围:7.8mmol/L-11.0mmol/L)。医生根据他的C肽值为0.71,大于0.01,将他诊断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曾被称为成年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病,但最常见的发病人群还是中老年人。

正常情况下,身体利用胰岛素将葡萄糖运入细胞,进而转化为能量。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肌肉和肝细胞不再正常利用胰岛素,身体得到了错误的指令,分泌出更多胰岛素。

起初,胰腺尚能通过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但时间一长,胰腺就不能再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了,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时候。

如果胰腺无法继续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就需要药物或胰岛素来治疗。

确诊之后,李毅翻阅了大量的糖尿病相关资料,最终决定要积极接受胰岛素治疗。自己还年轻,未来生活中管住嘴、迈开腿还是有机会回归正常生活的。此时的李毅还比较乐观,还不知自己会因为糖尿病而遭遇多大的磨难。

接受了24天的胰岛素治疗后,李毅的血糖已经能控制在餐前6mmol/L、餐后8mmol/L的范围之中。

医生调整的治疗方案,开始逐渐减去注射胰岛素这一项,只需要李毅遵医嘱保持饮食和作息规律,一切貌似就恢复正常了。

此时的李毅如释重负,觉得这次不期而遇的遭遇已经过去了。

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开向北京的火车,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然而停用胰岛素不过一周,李毅还没来得及适应北京的新生活,就因为酮症酸中毒进了急诊。

那年3月14号是是李毅刚到北京的第七天。午饭后测血糖时,血糖已高达22.3mmol/L。李毅立马订上了第二天早上的火车票,想着熬过今晚,回老家医院找原来的医生看病。

这应该是李毅最难熬的一天。血糖太高,他不敢吃东西,但血糖却在不停地上涨。血糖从22.3mmol/L涨到25mmol/L再涨到27mmol/L,身体起初只是冒虚汗,后来脉搏变快,开始呕吐。

由于李毅对北京的医院不熟悉,情急之下,他来到北京家附近的一家医院挂了急诊,进去才知道进的是精神病医院。直到凌晨两点半他才重新找到一家医院,挂上急诊,被医生告知可能是酮症酸中毒。

据李毅回忆,应该是因为13号晚上没吃晚饭,第二天早晨起来血糖突然升高到了10.2mmol/L。担心吃饭会导致血糖升高,李毅便先去跑步,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分无法分解,没吃东西的情况下去跑步反而造成脂肪分解过多,酮体浓度增高,引发了酮血症和酮尿症,血糖不降反升。

正是因为这次的酮症酸中毒,李毅被医生重新诊断为1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顾名思义,1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病年龄较轻,患者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加之胰岛素生成细胞被破坏,身体就不再产生胰岛素,或产生的胰岛素不够用,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除治疗方法更单一之外,1型糖尿病多半情况下起病较急,“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也更加明显,还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如果去医院做检查会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血液里的胰岛素和 C 肽都很低,有一些胰岛相关抗体也是阳性的。而李毅当初正是因为C 肽值较高才会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

0   2     当爱情遭遇糖尿病?其实并不甜蜜

“你得了这个病,我们不可能结婚,未来孩子也会遗传。”确诊1型糖尿病后,前女友的话将李毅的心情打入了谷底。

为了能挽回这段关系,李毅甚至就糖尿病会不会遗传去咨询了北京和上海的多个专家,并录了音。录音里专家们都表示只要父母的血糖控制在正常状态,未来孩子生活作息健康的话,孩子是不受影响的,并不会一出生就带着糖尿病生活。

但,前女友还是选择了离开,生活彻底跌入了谷底。

糖尿病一不会传染,二不是绝症,为什么一瞬间,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了?

李毅不理解,李毅也很后悔,因为医生告诉他,他体内潜在的隐性糖尿病基因,如果能平稳渡过青年期是可控的。但是由于他在异国求学期间经常熬夜写论文,饮食也多以汉堡、披萨、可乐为主,血糖急性上升,糖尿病基因转变成了显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生活总是还要继续的。李毅不想后半辈子一直活在疾病阴影中,他决定再次鼓起勇气,尽一切努力去接受治疗。

0   3      偷偷撸串被爹妈查岗电话打断

自接受长期胰岛素治疗以来,1型糖尿病横在李毅面前的三大难关就让他几近崩溃。

第一关便是给自己打针。因为身体本就对胰岛素过敏,一开始注射胰岛素时皮下结节不吸收,注射的地方皮肤会长硬块。

29461638486008109

一名患者正在使用胰岛素泵

第二关是克服外人的眼光。自从确诊以来,李毅便挂上了胰岛素泵。正式工作后,手臂上长长的管子也引来了同事们的关心。刚开始走到哪儿都会有人问一下,问完便投来略带同情的目光,然后便相对无言。

李毅很不喜欢这样。疼在自己身上,别人体会不到,他不需要别人同情自己。渐渐地,李毅也不愿谈及自己患有糖尿病这件事了。

然而最让李毅痛苦的第三关,是生病之后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

戴上胰岛素泵后,李毅也佩戴上了连续血糖检测仪(CGM),家属可以远程检测患者的血糖值。

在没有使用这些技术之前,李毅很忌讳被人问及血糖曲线,被过度关心只会让自己愈发觉得自己是个病人。可若是旁人问,他可以不搭理、不回复,但父母问起来,他不可以不回答。最后留给双方的,是一遍又一遍的争吵。

后来李毅的父母掌握了远程检测技术,虽不会一再询问李毅血糖曲线怎么样。但当软件显示李毅的血糖稍微有点波动时,他们便非常担心。

“你是怎么控制血糖的?”刚确诊的那段时间,母亲打来的电话,开场永远是这一句。

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顿烧烤,还没吃完,李毅便会接到母亲打来的责问电话。

父母焦虑的情绪通过电话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只会更加焦虑,甚至反抗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父母情绪对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的负面影响很大。”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的医学生小汤在实习过程中观察到,来医院求诊的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沉默不语,往往是他们的母亲在讲述孩子的病情。每当这些母亲想起自己的孩子要一辈子和医院联系在一起时,便忍不住落泪。本来对疾病没有清楚认知的孩子看见母亲伤心,心理负担只会更重。

0   4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身体过敏,注射胰岛素会长结块,下次注射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李毅的注射经验逐渐增加,也学会了合理安排注射的位置,每3-4天便换一个位置。

控糖3年,如今李毅已经坦然接受了自己患有1型糖尿病的事实。生活也渐渐回到正轨,而且受糖尿病影响,他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都非常规律。血糖控制得越来越好,三道难关也渐渐地迈了过来。

回想起刚刚被确诊为1型之时,父母陪着自己四处求诊,甚至找黄牛挂号,不断地寻找最好的药、最好的器械,一直在帮自己寻找好的管控方法。现在他只需要定期回医院检查,偶尔还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顿烧烤、打个球赛,有时候甚至能喝个粥。和母亲打电话,她也只偶尔在聊完日常后叮咛一句:要注意一下基础率。

这场疾病让李毅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遇到了现在的爱人。现在的爱人告诉李毅,疾病疼你的身上,和别人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可以不接受他们的同情,没有人可以用自己的同情心来绑架你的行为。

的确,比起患者自己建筑的心理防线,患者的身边朋友的理解与支持或许更加重要。

糖尿病,控制住了就是胜利,患者日常管理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李毅在分享出自己抗糖之路的故事时,告诉搜狐健康,他想让更多人知道,1型糖尿病患者只要像呵护自己的爱人那样,呵护自己的血糖,也可以幸福地生活。

注: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李毅系化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医院,胰岛素,生活,血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