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在被骂和被夸间来回横跳

2022
01/08

+
分享
评论
浙大二院
A-
A+

医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化的趋势不可遏制,医学生到医生,一生都在学习。

《令人心动的offer 3》 

让大家了解到,医生是及其特殊的职业,无论是谁,踏进医院实战的那一刻起,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被问、被骂、被夸是日常,网友纷纷感慨这一季简直是“令人心梗的offer”,代入感太强,太共情太窒息了。

76221638529282753 72301638529282852

节目中气场十足、两鬓斑白的科室大牛们,在谈20年前自己刚入科室时,也坦言自己曾因为经验不足被批评,感到愧疚、沮丧,想要做的更好。

20多年之后,他们更加明白医学生要想成长为大医生,是不容易的,刚踏入这个行业也许会认为这份工作需要的不过是谨慎的诊断、高超的技术以及关怀他人的善心。但很会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医生会面临着似乎花样百出的障碍,千奇百怪的问题,同时医生必须去面对这些挫折,不断改善和提高。

医路漫漫 追光而行

医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科化的趋势不可遏制,医学生到医生,一生都在学习。

53021638529283041

来源:DT财经

5年制本科

3年硕士

3年博士

要成为能独立行医的临床医师

必须经过“3+x”规范化培训

即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在培养的过程中,医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超的医疗技能,同时也经历着小专科+大人文的蜕变历程,把自己对生命的感知、体悟、理解和关怀融入到现实的医疗工作中,不断思考着病与病人,医与医疗,人与人性……

前辈们是最好的老师

医学之路

前辈们是最好的老师

他们教导理论技术

也兼顾情感和关怀

师承,是一个很温暖的词汇

师承,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词汇

“心内科给患者献鲜花”是师承 “肝胆胰外科扶镜”也是师承

offer3中的带教老师陈毓文

也分享了在她的经历

 79591638529283277  

陈毓文  心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美国执业医师资格一阶段考试,布朗大学医学院临床实习经历。

在急诊科轮转的时候是我被批评最多的时候。不同于病房,急诊接诊所有的流程必须加快,医生所有的知识必须拓宽,如同是一场遭遇战,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的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要求医护默契配合,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值班有时候一整晚都在连轴转,必须保证自己时刻处于最佳状态。 深夜的急诊,来求助的患者并不比白天少,值班医生、护士一如白天般忙碌,或许他们早已习惯这种昼夜不分的工作,“守护”也是一种传承。

17891638529283351  

陈力

包祺

   37411638529283561  

范一敏

01

//陈力 主任医师 博导     2014年荣获教育部宝钢奖

我是1983年1月份来到浙二医院的,当时外科很大,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齐伊耕、朱士鑫还有现在依然坚持工作的江献川、徐少明几位教授。齐伊耕教授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被骂是家常便饭,查房时病史回答不全或者当手术助手时不得力,都会被他批评。我们当时觉得被权威批评是应该的,确实是自己做的不足,但让我感动的是被批评后老师们会耐心引导我们发现问题,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老师会及时表扬,增强自信心,让我们充满干劲。 渐渐地我经验丰富了,被批评的少了,成为了新入院医学生的带教老师,角色的转变,渐渐明白了齐老师他们的良苦用心。年资的增长,也让我明白了批评是阻止学生继续犯错的手段,引导和鼓励是让学生成才的秘诀。

医学是一门需要遵循经验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创新的学科。小医生到大医生的过程也是这样——技术不成熟时,需要老师们要求严厉再严厉,先按照前人的经验了解疾病,之后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反思,为他们的日后在这领域创新打基础,医学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批评、承受各种压力,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希望医学生们能够在探索-碰壁-再探索中,不断洗净铅华,沉淀出大医生的从容。

02

//  包祺  副主任医师 硕导     整形外科副主任

我是2007-2009年跟着陈力教授学习的,在规培轮转期间也在陈老师组接受外科规范化培训。

陈老师对他的老师,如外科的老主任们,齐伊耕、花锦福、彭淑牖等教授都十分尊敬,对他们的传奇故事如数家珍,对他们留下来的“传家宝”“旧物文物”视如珍宝,常常教导我们要跟前辈们学习。

陈老师对患者非常耐心、细心,特别是对农村来的患者,总想着给他们省点钱。而且他对每一件事情都十分认真,比如他查房,早上在学生查房之前,必然自己先去看一圈病人,手术结束无论多晚,他一定会去病房转一圈,再看一眼病人才会安心回家。他不仅听患者的主诉与倾诉,也详细了解护士对病人情况的反馈,也十分留心患者家属、陪客,甚至护工对病人情况的叙述。他总说,医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从患者、病例上学,从护士老师处学,甚至护工和病区里的工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时候他们发现的问题我们发现不了,往往这些可能就是患者病情变化的关键。

在医院里他是众所周知的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很少对我们发脾气,只有一点例外——我们当时没有处理好患者的时候,他会特别严厉指出我们的不足,然后让我们去思考哪里做的不足以后改进,以赤子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种疾病,陈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

03

//  范一敏 硕士研究生

我今年9月刚刚步入研究生阶段,成为包老师的学生。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临床工作繁忙,包老师每周在陈教授出门诊时会抽空去拜访,给他带去一杯热美式。

整形外科门诊有时会碰到年轻的求美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的情绪,鼻子太塌了一点,眼距有点宽等等。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高三女生,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包老师的门诊,提出想进行鼻整形手术,实际上她的鼻子比例挺协调的,考虑到她的情绪状态、年龄和即将到来的高考,包老师并不急于给她安排手术,而是当了一回心理咨询师,告诉女孩子:对于自身美的感知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应该从内而外的爱自己。他充分理解女孩子对于外表的追求,但他还是希望她先专注于学业,努力在追求自己擅长的事业中找到乐趣,等到心理更成熟更理性时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手术。

整形外科医生或多或少会遇到容貌焦虑的群体,我跟着包老师能够感受到,整形外科医生不仅仅是要求自己技术理论扎实,还需要尽自己的努力引导患者对美的正确认知,从技术、美学、心理等方面培养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整形外科医生。

“科研”是每一名医学生都要面对的话题。正如钱穆所说,“学问实是无穷,做学问最大第一个方法就是肯花工夫”,包老师一直跟我们说,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广泛阅读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无论在实验室还是临床都要尽心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做学问、做事、做人”,包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科研的热爱与坚持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小领域中有一点小小的突破和创新。

74121638529283629  

杨迪生

57051638529283703  

叶招明

56881638529283821  

黄鑫

58281638529283894  

李恒元

04

//杨迪生 主任医师 博导

我是1972年初到浙二骨科的,当时大学本科的正规学习受到冲击,又在浙江省军区农场劳动接受再教育一年半,如此医学专业知识基本荒废了。自到骨科一切从零开始,深感茫然不知所措,好在有三位德高望重的恩师江让、袁中兴、夏贤良教授的亲切指导。

三位骨科老前辈都温文尔雅,在我印象中都没有直接骂我或批评我。他们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他们让我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骨科医生一定要不断学习并思考临床问题,学习是多方面的,要向前辈有时甚至向同辈晚辈学习,要向经典著作与文献学习,并要潜心思考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设法去解决,才能不断成长与进步

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得自己有所开窍与进步。三位恩师的指导下也为我后来与同道一起,解决了临床上存在的一些治疗效果不佳的难题打下来基础。如今我早已过了古稀之年,回想自己的骨科一生,从一个小医生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所有这些离不开三位恩师的“学习、思考并成长”的谆谆教导。

05

//叶招明 主任医师 博导  骨科主任

我是1990年到浙二骨科参加工作,当时骨科有20多位医生、两个病区、已经率先在国内分出骨科亚专业,开展大量疑难复杂的手术。

骨科的氛围非常好,好多老教授都是业内权威,知识渊博,乐于分享。我向每一位老师学习,每掌握一个操作都感到高兴、每一个操作前都会请教老师,翻阅坎贝尔手术学,手术结束后都会再翻阅相关资料,总感觉存在各种不足,这也是促进我勤学苦练的原因。

后来我有幸在杨迪生教授指导下攻读骨科肿瘤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老师教育我要能文能武、善于创新,就是一个简单的截肢手术也要有新的“花样”,鼓励我要冲出去。

一转眼我在临床工作30年,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一名教授、骨科的学科带头人。我深刻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创办浙二骨科学院、录制MOCC课、推出骨科疑难病系列、编写和翻译各种书籍、教材、开设各层次教育课程、送年轻医师国内外学习、进修等,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医师。在查房和日常工作中,检查和督促年轻骨科医生去练好基本功,去思考和总结各种临床问题,去阅读文献获取别人的经验来帮助自己提高认识。在手术台上,“放手”给我的学生同时紧盯着他们每一步手术步骤。这种“放手”而又“帮手”的传帮带精神经常能够在浙二骨科代代相传。

06

//黄鑫 副主任医师

我是2004年七年制转博读了杨迪生教授的博士生,在读博期间,跟着杨教授门诊学习,并参与病区的每周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杨教授学识渊博、但又谦虚谨慎,好几次碰到一些悬疑问题,他都主动提出来:这个我还真不清楚,待我回头查查书看。第二天,他都会主动把查阅的文献或书籍内容分享给大家。学无止境是是我最深的体会,不仅仅要从书上结合临床,又要从临床遇到的问题引申到书上,需要不断学习,临床和理论相结合。

工作后,我主要跟着叶招明教授学习临床和手术技术。无论多复杂的手术在他手上都显得“举重若轻”。完成手术和用最小的创伤,最简的步骤完成手术是不一样的。他每一步操作都条理清楚,简洁明了,有种大巧若拙,大繁至简的感觉。每次手术当中,他都会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们其中的技术要点,并提醒我们如何把每次手术操作都最优化。他会主动放手给我们,眼睛盯着我们操作,直到手术结束。正如他说的:我手可放,眼不能放

如今,我也作为一名“主刀”医生工作在临床一线。每次在手术台上,我也会将自己所学和所知事无巨细的告诉周边的年轻医生,希望他们有所收获。

07

//李恒元 主治医师

我是2012年完成浙大七年制硕士后攻读了叶招明教授的博士,他经常教导我,要把病人真心当朋友,当亲人,设身处地得从病患角度出发。无论疑难杂症还是普通常见病,通过多学科会诊、手术、长期随访等方式,去寻求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做实验的时候,经常被叶老师敦促实验进度,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带着我去找基础系的教授寻求合作,平时生活中也经常嘘寒问暖;叶教授学生很多,但每位学生遇到的困难和试验进度,他都能记得一清二楚

2015年博士毕业进入浙二骨科工作后,在叶招明和黄鑫两位老师的团队。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作为低年资医生在刚到急诊,叶老师来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包好石膏、如何骨折复位。后面在工作中,他有几次看到我石膏包的不服帖、不美观,他会耐心帮我分析原因,指导我正确的操作方式。手术台上,叶老师和黄老师会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解手术的关键细节,术后与我一起分析回顾每台手术的过程,探讨是否有可以改进的方式。骨科手术,看100遍,不如自己操作1遍。在逐渐成长后,他们会给到我实操的机会,给了我很多快速成长的机会。同时,两位老师也回带我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让我开阔眼界,了解临床前沿知识信息。

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教我的

我教给学生

上一代传承给我的

我延续到下一代

一个个医生,一代代人

因“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汇聚在一起

凝聚成广济到浙二的152载

师承,让医脉澎湃不息

百年名院,医脉相传

文 | 朱俊俊 图 | 部分源于网络

审核 | 方序 责编 | 朱俊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生,医学生,培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