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了,为什么医疗服务定价还这么艰难?
患者请了半天的假,等了1个小时,20元的挂号费换来医生几分钟对话,觉得太不值了。
医生则认为,他的价值没有合理地体现在他的诊疗和手术实施当中,其本该最受人敬佩的部分被赋予了低廉的价值。
医疗服务定价为什么这么艰难?
我们得先了解几个概念:医疗服务定义、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医疗服务信息差鸿沟。
医疗服务指的是:医疗机构对患者提供的维持和改进其健康的各种帮助,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检验检查、耗材、药品、医务人员的诊治照顾等。
经济学的核心结论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水平。
为此,依托市场的力量,价格会趋向于均衡的状态,而此时社会资源也会达到最优的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比如一家包子铺,提供质优价廉的包子才能生存,所以作为“上帝”的我们很满意。
但,这放在医疗卫生行业行不通,医患双方巨大的信息差及普惠性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市场。
购买方(患者)通常缺乏货比三家的必要信息(医学极其复杂的专业性)。
不能提前了解质量(治疗是否安全/有效),有时甚至连价格也无法提前预知(疾病进展的不确定性)。
为此,患者会优先选择大医院、名专家。
导致服务提供方(医院)的竞争,不是以最低成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是最尖端的技术、最优质的设备和最知名的专家。
同时,医疗行业相对保守,公立体系医疗机构对服务及质量评价有抵制的倾向性。
在以上信息不对称和垄断下,如果不进行干预,医疗成本将无法遏制地发生上升。
政府管制度应运而生,对服务数量、价格和质量进行调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全民公费医疗的国家,去医院看病是基本不花钱的。
医疗服务的价格由国家确定,医院收支平衡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虽然定价非常低,但医院、百姓的利益都有保障。
自上世纪80年代后,医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变大,政府不愿意继续担这么大的包袱,开始缩减对医院的财政补贴。
为此,对医疗服务的定价出台了新政策,即高新科技项目可以按照成本定价。
这意味着,80年代以后出现的很多检查化验类项目,医疗机构可以自己定价了,虽然是按照成本定价,但实际上,医院是可以有一定的盈利的。
服务类项目和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倒挂的现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2000年后,国家再次出台新政策,医疗机构的定价全面开放根据成本定价,同时财政补贴进一步缩减。
但这时候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定价全面开放,但医疗机构服务的成本无从统计,全国医疗机构的服务类项目依然沿用了2000年以前的定价体系。
第二,财政补贴的不断缩减使医疗机构愈发难以自负盈亏,据统计,2000年至2018年我国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占比平均在10%以内。
那么,这些无法负担的成本依靠什么来补偿?药品和检查。
国家规定医疗机构药品的价格可以相比进价上浮10%-15%,虽然价格是限定的,但医院依然在药品方面可以有收益。
我们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并没有起到鼓励医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做更为高明的诊治,而是变相鼓励医生让每一位患者多做检查,多吃药,以弥补为他看病而无法负担的诊疗服务成本。
不是说医生就会故意乱检查乱开药,而是说医务人员的价值没有体现在他的诊疗、手术和照料实施当中,其本该最受人敬佩的部分被赋予了最低的价值。
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这几年药品、耗材集采进程推进,相信在5年内,我国的医疗服务定价可以变得合理很多,做医生,亦可以重新变成更多精英的择业方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