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仁济医院报》500期 |沈惠民:两张图片中的院报故事
导语
《仁济医院报》于1997年正式创刊,由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院报题写报名,延用至今。一路走来,《仁济医院报》始终致力于传承百年仁济文化,反映职工和患者呼声。办报质量随着医院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升,成为记录医院发展、展示医院形象的一张生动名片。
《仁济医院报》是仁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即将迎来院报第500期之际,特组织“《仁济医院报》见证我的成长”主题征文活动。我们由衷地希望职工能积极参与本次征文活动,书写您与《仁济医院报》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在此,院报编辑部向关心《仁济医院报》发展的各级领导、全院职工、媒体朋友、社会各界与热心读者长期以来的支持、关心和鼓励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文 | 沈惠民
网络时代,时间是否也提速了?“庆祝《仁济医院报》400期媒体互动会”好像就在眼前,怎么转眼一跃就已迎来《仁济医院报》500期的欢庆时刻?
在院报400期的那次媒体互动会上,我已对《仁济医院报》概括出“四化”评价:院报质量专业化、栏目编排精细化、编读互动一体化、媒体效果社会化。“宏观”的说过了,这次喜迎500期,再从“微观”着手,说说这两张图片背后的院报故事吧。
先说标题这张照片。
那是2012年9月12日,金风送爽中,我来到仁济东院区,为院报编辑、记者们讲述采编体会。在坐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是临床一线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此时,他们刚脱下白大褂,就步履匆匆地走进会议室。正是午餐时间,主持会议的袁蕙芸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麦当劳”套餐,我们一边啃汉堡,一边探讨“医院的新闻在哪里?”“采编的功力在哪里?”“标题的技巧在哪里?”“版面的艺术在哪里?”;一起交流“把自己当读者,把读者当自己;把读者当读者,把自己当自己”……
我还引申了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那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觉得,院报作为传递医院新闻和文化,同时用科学脑“去治愈”,以医学温情“去帮助”,用人文心“去安慰”的载体和方式,是有着独特优势的。
从事医学是一份人道主义担当,本来就比别的职业需要更多的刻苦、勇气和奉献,而院报这些编辑记者在平时忙于“去治愈”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来撰文编报,用文字图片的温情传递医学中饱含的人文精神,更令人肃然起敬。有次出报时间紧,有位兼任版面编辑的护士刚下夜班就直奔出版社编辑部。实在太困了,忍不住趴在报纸大样上打起盹来,那一幕真令人泪目;有一期院报要赶在医院科技文化节当天发送,前一天下班时,李劲副院长(时任宣传科长)匆匆来到出版社排版编辑的电脑旁直接改稿,一直忙到夜深人静时分才露出欣慰笑容。为了提升办报能力,袁蕙芸老师接手院报后,挤出业余时间去复旦新闻学院进修。院长称“办院报而来我这里深造的,袁蕙芸是第一个。”平时对版面安排、标题制作等,袁老师每每“苦其心志”地一再推敲,甚至一次次重新组版,直到满意;分管院报的闵书记之前就是主编医学院报的行家里手,也一起提建议、出点子,还亲自担任“仁济话语”的撰稿人……期复一期,又双叒叕,采编团队携手尽洪荒之力,“全国优秀医院报刊”就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院报成长历程的见证人,我熟悉每一任版面编辑,因此在交流中能get到在坐编辑记者们的点,会场中不时响起会意的笑声。编辑小谭为我拍下这张讲课照片。我喜欢这张照片,也多次用于报刊文章发表时的题照。有一次,一家杂志的美编嫌桌上的汉堡盒和饮料凌乱不好看,就PS用鲜花替代。我当即摇头。我是搞新闻出身,喜欢真实。就这张照片而言,正是这些汉堡盒和饮料,产生了“画外音”,讲述着院报故事。
再说“弘扬仁术济世精神大型座谈会”这张场景照。
那是2014年12月29日下午,解放日报社与仁济医院联合举行这次大型座谈会。当时正逢170年院庆。时任市委书记韩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等领导相继批示指出,仁术济世精神折射出上海医务工作者的情怀和追求,要弘扬广大仁济的精神,为城市发展与人民健康做出新贡献。院党委借此东风,与解放日报社一起举行这次大型座谈会。与会参加研讨的有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时任市卫计委党委副书记)、解放日报总编陈颂清等,瑞金医院、第九医院、儿童医院的党委领导以及医院各科室三代医生专家代表。因为之前报刊媒体连载过我写的《麦家圈里开始的仁术济世》《好医生是这样炼成的》等书稿文章,作为媒体出版人,我也应邀在会上作《多元时代的明灯》的发言。
那次座谈会上,仁济医院在1945年编订的《仁济医院医德信条》也成为热议。大家认为,信条至今完全适用,对当下如何做好医生、办好医院、改善医患关系等,更有发人深省的现实启示。会后媒体就此相继刊登评论文章。
正因这次座谈会,《解放日报》与《仁济医院报》约定,在12月31日,两家报纸在版面上联手互动。
当天《解放日报》头版,刊登记者报道《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上,从“40后”到“90后” 仁济医院:三代医者共释仁心仁术》;在12版整版,头条通栏刊登仁济医院党委文章《敢创时代之先 造福八方患者》,场景照在C位放大做强势处理;围绕照片,刊登与会专家和医生代表的发言摘要。
当天《仁济医院报》头版,通栏做成引题“解放日报社与本院联合举行弘扬仁术济世精神大型座谈会”、标题“弘扬仁术济世精神为人民健康做出新贡献”、副题“蔡秉良书记主持会议要求进一步丰富‘仁术济世’内涵实质,以实际行动为仁济医院增光添彩”;头条两栏是记者王昊宁的现场报道、蔡书记主持会议的照片和三家医院领导的发言摘要;右三栏是6位专家的发言摘要和座谈会场景图片;左下平时“仁济话语”的言论位置,刊登院党委文章《敢创时代之先 造福八方患者》。
党报版面与院报版面联动呼应,开成了各美其美的“并蒂莲”。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对此称赞“院报办出了专业高水准,党报与院报这样的联动合作有新意、有创意,可载入新闻史。”
汇集这次大型座谈会等精彩内容,《基石:仁济精神的演绎和传承》一书,其中收入了党报与院报合作联动的相关版面和内容。作为出版人,我受托为本书配写“卷首语”《“仁术济世”的精神力量》。
前不久,郑军华书记关切地提起《仁术济世: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的百年故事》和《基石:仁济精神的演绎和传承》这两本书,并强调要进一步传承弘扬仁术济世精神。“仁济精神”是医院170多年发展史的“基石”,是院报的主旋律和“关键词”,院报的精彩故事因此与“仁济”精神紧相关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