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医学影像设备变迁70年,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2021
12/01

+
分享
评论
赛柏蓝器械
A-
A+

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已经走过了风雨琳琅的七十年。基层医生曾手持X光胶片,奔赴千里之外去寻一个答案。而如今,隔着屏幕,他们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回应。

34281638313572725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已经走过了风雨琳琅的七十年。基层医生曾手持X光胶片,奔赴千里之外去寻一个答案。而如今,隔着屏幕,他们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回应。     

 |  来源:赛柏蓝器械    |  作者:东台 米克          

一台没人会用的X线机 

1954年,秦皇岛市的一家专门收治结核病患者的疗养院,引进了单位第一台医学影像设备,这是一台匈牙利产100mA X线机。 回忆起67年前,李长泰说:“当时这种设备在中国都不多见,那时院内没人会使用,对于那个小城居民,它的 先进感已经超出认知。”   16岁的护士李长泰被委以重任,开始和同事们摸索着使用X光机为患者拍片。   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结核病发生率占比还居高不下,结核病防治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影像学检查则是发现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当时国家采取的策略是“X检查主动发现病人”,在 城市工矿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团体检查。 对于确诊结核病患者,主要以化学治疗和疗养相结合的方式。   也正是在此期间,结核病防治机构的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据史料统计,1949年,全国共有结核病防治机构12个,床位660余张,X线机29台。而到1958年,全国已有结核病防治所101个,附设病床4306张,其中省级结核病防治所至少15家。   起初,X线机在基层医疗机构并不普及,许多结核病患者只在单位组织体检时见过这种设备。   李长泰说,当时在疗养院里,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疾病发展做出大致判断,这就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入改善了这一情况。   “拍了片子以后,患者身体内部的情况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有了这个依据,结合病人的各种表现,再去用药、调整治疗方案,就更有把握。 所以,X线机对于基层的实际诊疗是十分有助益的 。”   疗养院迎来新设备后,医院年轻干练的李长泰被派往天津第一结核病防治院。 相比于小城疗养院,这里的设备更新、更好,数量也更多,此外还有“美国回来的大专家”看诊。 在半实践半学习的2个月里,李长泰的拍片技术有了飞跃式进步。   回到疗养院后,李长泰又多了一个“专业拍片人”的新身份,与此同时,他也暗下决心,要当一名不仅能拍片还要会看片的医生。

进口到国产的缩影变迁 

现如今,许多医科大学里都开设了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可以学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   尽管如此,走进医院后,真正开始为解除人类病痛贡献一份力量的医学生们,仍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医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问,对于医生而言,知识和经验缺一不可。而在半个世纪多之前,基层医师们能仰仗的并不算多。   许国昌在接受赛柏蓝器械访问时说,当年从国外回到国内,最大的感触是, 英国的机器已经可以扫描全身了,但是国内大部分的医生还没见过,对于辐射和自我保护还都很茫然,甚至有的医生穿一件“皮夹克”再套一件白大褂就充当工作服了。   “当时的图像质量十分的差,只有特别复杂的病,才能和医院上级审批用一次,没有办法实现多片比对、甚至患者都不知道这个机器究竟能检查出什么, 有的认为是治疗仪,在机器前躺一下就能治好病。”许国昌回忆。   随着国家对医疗技术的重视,国产的设备制造也逐渐进入加速状态。许国昌说:中国第一台心电图机器是在上海先有的,但性能不稳定,也没法量产。 后来60年代去南方学习的时候才看到国产的投入使用,再后来看看到70年代后。慢慢有集成电路型的。   同样,20世纪60年代,李长泰所在的疗养院再次迎来新设备,这是一台国产X线机。   与被淘汰的匈牙利产X线机相比,这台国产设备陪伴疗养院走过了更长的岁月 ——直到1985年,这款院内唯一的一台医学影像设备才宣布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台上海产的500mA X线机,价值10万元。   回顾往昔,国产影像设备从一片空白到如今的繁荣景象,实属不易。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也让他成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仅仅相隔两年时间,1897年,苏州博习医院就从美国引进了第一台X光机。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设备建设加紧展开。 1952年,国内第一台200mA医用X光机“国庆号”问世,该设备由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研制成功,并于中山医院安装试用。1959年底,该厂成功试制400mA X线机。   自此,国产X光机得以批量生产,医疗工作也向前迈了一大步。   彼时,埋首医书的李长泰尚不知道,几年后,将有一台崭新的国产影像设备来到他的工作单位,并在往后的二十年中,与他一起为患者消减痛苦、守望新生。

医疗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医疗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许多医护工作者而言,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刻在骨子里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日常。 上个世纪的许多基层医护工作者,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学习,偶尔可能出现的短期外派培训机会,都显得格外珍贵,而自学成才更是常规操作。   许国昌说: 在济南的那个时候,外派学习的机会很珍贵,记忆最深的是看到第一台核磁共振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国产,都是进口的,是中国科学院与一家企业合作,开发出的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后来应用医院,使用时也要审批才可用,价格也自然非常昂贵。 20世纪70年代,李长泰所在的疗养院与其他几家医院合并,不再是专门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前来看病的患者变多了,所患疾病种类随之增多,X光胶片上也开始出现令医生们难以下判断的图像信息。   在那个时期,李长泰曾乘火车前往一千多公里之外的上海,找一位全国知名的专家看片,请他帮忙分析病况。 李长泰从专家那里学到很多?“没有。专家非常忙,有好多人找他看片,都是外地赶过去的。他只是看,然后分析问题,没有过多交流的时间。”   事实上,不管是上个世纪还是现在,医疗资源不均衡是每一个时代的共性问题。但科技的进步已经极大地加速了医疗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近年来,伴随分级诊疗以及医联体建设的持续推进,医疗生态景观已经拥有全新面貌。 在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借助信息化平台,医联体内医生们可以进行在线阅片、诊断以及疑难影像会诊。   从千里奔赴到同台交流,新中国的医疗发展之路已经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 上个世纪的基层医生们,可能早已无法理解如今的CT、核磁设备的运行模式和操作方法,也再不能向患者提出他们依靠多年经验和持续积累得出的诊疗结论。   但山河依旧,还有后来人。     

(应用受访人要求,文中李长泰、许国昌均为化名)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生,医疗,设备,长泰,国产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