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整理:裴燕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医防融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到2020年底,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展如何?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从试点省份角度出发,如何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效?11月30日,在京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与会嘉宾重点介绍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进展最新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
71%试点县符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标准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两年来,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医共体建设形成共识。
二是部门协同发力,“四个共同体”格局不断深化。
三是县域整体服务效能提高,促进分级诊疗效果明显。
聂春雷指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个新的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责任和认识问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都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协调的事项多、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而且要带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目前,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不仅是卫生部门,包括医保部门,可能还没有形成共识。
其次,建立各方利益协同机制。利益共同体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能否节约医保费用,让参与的单位共同受益,真正做到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的打包付费,结余留用,非常关键。
最后,如何为群众持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各地要优化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加强服务的监管,开展监测考核等工作,防止出现“一家独大或垄断”的不良倾向。
聂春雷提醒,在推进过程中,各地要注意五点问题:一是要坚持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要加强部门的协同。二是要转变职能定位,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从关注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县域整个医疗机构共同发展;从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转向多部门协同治理。三是对医共体进行系统的重塑,切实实现“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共体赋能。四是加强考核评价。五是加强宣传和总结经验,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获得感。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波:
高位推动,推动医共体建设
“得益于改革的四大优势,我省分级诊疗改革与2016年起步,2017年就实现了点上突破,面上全覆盖”。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波介绍,山西省坚持先行先试,实施了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通过体制的破旧立新,走出一条强基层的新路子。
一是高位推动、全省覆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各市县书记、市长、县长积极跟进,当好“施工队长”。二是体制重塑、机制创新。将县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统一管理。三是“三医”联动、防治结合。实行价格动态调整;将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医疗集团,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管理。四是强化基层,提升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中医药服务;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张波重点介绍了山西省在高位推动方面的“动作”。2020年11月,山西省通过《山西省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这是全国首部关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今年4月,针对各方反映较多的堵点、难点、重点问题,印发《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年”实施方案》;近期,起草了《山西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再次对推进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化、细化。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
把利益绑在一起,共担责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主要分享了
“利益共同体”的打造。
2019年,宁波市出台《推进县域医共体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总额预算管理,确定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原则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使用原则为“总额预算、按月预拨、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实行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按项目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2020年,宁波市实行了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DRGs点数付费暂行办法。同时,把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总额预算全部打包下达给医共体,允许医共体自主、合理分配,并将医保结余资金的一部分纳入医共体建设“资金池”,倒逼医共体成员单位主动控制医疗费用,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到基层首诊、基层诊疗,切实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此外,医保还对县域医共体的门诊预算总额增长系数设定和周转金拨付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职工医保年增长率为10%,居民医保年增长率为5%,周转金拨付由原一个月金额调整到二个月的金额,给予医共体更多的资金调配空间。
“这样一来,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医共体更愿意主动下沉资源,也促使管理更加精准有为,真正实现了利益与责任的共同体。2020年度,鄞州人民医院和鄞州区第二医院2家医共体合计留用金额达1.23亿元。”
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刘胜利:
47分钟,从乡镇卫生院进入县医院手术室
河南省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改革办主任刘胜利分享了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给群众带来的改革“红利”。
“一方面,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致贫比例超过80%。另一方面,基层医疗能力弱,大病外转率高、医保基金外流率超过40%,每年都有穿底风险。”刘胜利介绍,周口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党政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了“市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级落实”的推进机制,把医共体建设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制订了“53211”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市级统筹、市县联动、数字赋能、分级诊疗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周口样板”。
5:医疗、医保、医药、医养、医改“五医联动”;
3:改革资金投入、分配、激励三项政策;
2:建好互联网医院、医共体健康信息管理两个平台;
1:实施:1项信息化支撑工程;
1:建立一个以医共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之后,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成信息对接,实现一键呼叫。“一个乡镇卫生院接诊的患者,从上报危急值到转入县医院导管室开始手术,仅用时47分钟。”据统计,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避免了4000多个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发武:
学成归来学费报销,还有额外奖励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发武重点介绍了
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考评机制和人才梯队完善的相关经验。
作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濉溪县医院着重从“科学评价、利益共享、医防融合、人员激励”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四个机制,加大考评和激励力度。在绩效评价机制方面,濉溪县医院明确评价和补助标准,建立医共体运营奖补专项资金,用于下沉医务人员奖励补助和分院院长奖励性绩效;将医共体建设纳入县医院绩效管理,医院根据情况设置奖励或补助,使医务人员待遇逐年提高。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濉溪县医院建立了4项人才引进机制、5项人才培育机制、4项人才保障机制,即:“454”人才“引、育、留”机制。
杨发武介绍,“医院鼓励医师报考研究生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毕业后回院的,给予学费报销、5万元补助,每月1000元生活补贴;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可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医师取得不同职称,也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和补贴。”
医院落实了省编制周转池创新机制、公开选聘机制、“两个允许”、村医到龄退休等人才保障机制。“目前,县医院已有177名非在编人员通过创新机制的实施入编。”
责任编辑:马源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