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争创公立医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华西样板

2021-11-29 13:4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合自身比较优势,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促进科技创新与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全力为公立医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当好样板。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结合自身比较优势,点燃科技创新“新引擎”,促进科技创新与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条从基础到临床到转化的未来医学创新链,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全力为公立医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当好样板。

      1.以人才引擎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着力铸牢“塔尖”,系统实施“医学大师工程(终身教授)”、“杰出人才工程(高端人才支持计划)”、“英才培育工程”、“海纳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加大研究经费、人员配备、资源配置等要素支持,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孵化未来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医院现有院士3人(含双聘2人),长江学者12人,杰青14人,国家级高端人才优青67人。

       全力稳固“塔身”,国内率先构建动态专兼职科研人才队伍,1960名的专职科研队伍(含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助理),3589名的兼职科研队伍,建立专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职称晋升、转岗退出制度,锻造了医院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奋力夯实“塔基”,设立了每年4.8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涵盖了学科发展、临床创新、论文奖励、成果转化、海外培训、博士后发展等8个方面;推行分层分级人事管理模式,实行医、护、技、教、研、管等大系列分类评价和职称双系列晋升评聘,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2.以改革闯关探索创新实践路径。

       构建开放平台体系,从“体量”到“质量”再到“能量”,从“临床和基础研究平台”到“协同创新平台”再到“转化平台”,打造符合标准要求的科研物理空间和实验载体,搭建了华西医院科技园、天府生命科技园、前沿医学中心等7个大型科研基地32.65万㎡的高标准科创空间,集成了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GTC、GLP等39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和7个科研支撑机构及公共服务平台心,形成了90多个开放型实验室引领的创新矩阵。

       发挥临床研究带动效应,率先建立了以管理、服务、业务支撑“三位一体”的闭环式临床研究管理体系,首创免费为研究者“把脉”的科研门诊、临床研究分层学术审查以及分级伦理审查机制,打造了“医联体+”临床研究创新模式,推动区域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展,建立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资源库。

      推进数字赋能改革,建强全时、交叉、动态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实现科研管理信息数字驾驶舱全覆盖,建立科研基地设备和空间管理“云服务”,推出科研测试费“医嘱执行”一站式服务应用特色场景。

      提升科技治理现代化,绘就共创图景,形成“三横”(服务临床需求、科技激励政策、信息化管理)“三纵”(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平台、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方向—团队—平台—项目—成果”体系化的完整创新链,探索公立医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范式。

      3.以成果转化夯实催生创新动能。

      汇聚专业力量,医院组建两块牌子、一只高效协同的专业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即医院内设职能部门“成果转化部”,负责医院专利、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基金,推动医院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与省市区政府联合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服务机构——“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建立标准体系,制定了《成果转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技术转移标准化管理与服务体系》、《CRC标准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确保管理流程标准化、管理服务精细化。

      打通转化通道,出台“华西九条”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系列政策,打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入股成立公司的“最后一公里”,并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与“成果转化奖”,表彰和奖励在成果转化中具有突出工作成绩的科技人员,营造创新转化氛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华西医院,技术转移,高质量,样板,科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