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脑梗死、脑出血的定位诊断
2021-11-29 14:42
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改变,功能与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功能损害可以初步推测梗死部位,先来看一张脑动脉供血区域图↓
一张图读懂脑动脉供血区域
小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看就会
小脑中脚:聚集了小脑主要的传入纤维,主要由来自对侧脑桥核 (分散在脑桥核,皮质-脑桥-小脑通路中的灰质结构,主要负责小脑和前中央/前额皮质之间的闭环通路,控制运动的启动、发送和执行)的白质纤维构成。 除了来自大脑的神经纤维传入小脑,前庭神经核也可以发出神经纤维通过小脑中脚传入小脑,所以除了出现共济失调外,还可以出现眼震、眩晕。
小脑的传入/传出通路比较高(40:1)—— 小脑上脚(SCP)是唯一传出纤维路径,通过齿状核-红核-丘脑束连接齿状核与皮质。
行走困难(小脑共济失调)、构音困难(言语断续)、眩晕和面部无力是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
小脑前下动脉主要供应小脑中脚,而小脑其他的大部分区域主要由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供血。
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 → 小脑半球上表面、同侧的上蚓部、齿状核大部、小脑中脚上部、小脑上脚及桥脑被盖外侧;
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绒球、腹侧小脑;
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下半球及核团后部。
内侧支:小脑上蚓部、前髓帆等处; 外侧支:小脑半球上面。
供应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
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下部)和延髓背外侧。
在上图中小脑中脚层面小脑中脚部分血供由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其余为小脑后下动脉供血;
脑桥上半部分层面,主要为小脑上动脉供血,小部分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边缘部分由小脑前下动脉供血,脑桥上半部分以上的小脑层面由小脑上动脉供血;
延髓层面基本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
导致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 ;
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
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AICA 为外周和中枢前庭结构供血,包括内耳、侧脑桥、小脑中脚等部位。因此,AICA 梗死通常会导致外周和中枢前庭病变。
AICA 供血区梗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眼球震颤、听力下降、肢体和面部感觉丧失、共济失调和辨距不良的各种症状的组合。行走困难 (小脑共济失调)、构音困难(言语断续)、眩晕和面部无力是小脑前下动脉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出血部位脑组织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准确定位诊断的依据。
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区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
I 型为出血局限于壳核附近,未侵犯内囊; II 型为出血已侵犯内囊但未破入脑室; III 型为出血经内囊破入脑室。
高血压 动静脉畸形,尤其是青年人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 动脉瘤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额叶出血,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形成颞叶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 血液病 烟雾病 脑肿瘤
病因:高血压、脉络丛动脉瘤、脑动静脉血管畸形、Moyamoya 病、脑室内肿瘤、血液病。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脑出血,脑梗死,诊断,定位,小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