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相应部位的功能改变,功能与解剖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特定的临床表现及功能损害可以初步推测梗死部位,先来看一张脑动脉供血区域图↓
浅蓝Branchesfrom Vertebral arteries:椎动脉分支
墨绿Branches from Basilar artery:基底动脉分支
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额叶前部:
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额叶后部(中央前回):
刺激症状为癲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偏瘫。
额叶底部:刺激症状为呼吸间歇、血压升高等植物功能障碍,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或木僵。
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前(眼球凝视中枢):
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健侧的同向凝视,破坏性病变引起向病侧的同向凝视;
严重额叶损害除痴呆外,可影响基底节和小脑引起震颤、肌强直等。
颞横回:刺激性病变表现为耳鸣和幻听,破坏性病变为听力减退和声音定位障碍。
颞中回和颞下回:表现为对侧躯干性共济障碍,深部病变合并同向上 1/4 象限缺损。
颞叶内侧:表现为颞叶癲痫、钩回发作,破坏性病变表现为记忆障碍。
颞叶广泛损害表现为人格、行为、情绪及意识的改变,记忆障碍,呈逆向性遗忘及复合性幻觉幻视。
顶叶前部(中央后回):
刺激性症状为对侧局限性感觉性癲痫和感觉异常,破坏性病变引起对侧半身的偏身感觉障碍。
顶上小叶:表现为皮质觉丧失,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立体觉。
枕叶病变:常表现为视幻觉如无定形的闪光或色彩。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同向偏盲,伴有“黄斑回避”
(即两侧黄斑的中心视野保留)。
梭回后部:
表现为精神性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变形或失认,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认(Anton 氏征)。
双枕叶视皮质受损引起皮质盲,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应存在。
小脑梗死的定位诊断,一看就会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脑的部分解剖知识、供血动脉、功能,以便使大家快速地掌握小脑梗死的定位诊断。
想要学习小脑梗死的定位诊断,小脑中脚的解剖及功能必须要重视。本文首先着重介绍一下小脑中脚,因为小脑中脚在影像表现中有着突出的结构,以及小脑中脚的血供和功能都比较特殊。
掌握了小脑中脚的知识点,方便我们根据体征及影像学资料更好的进行小脑梗死的定位。
位于颅后窝,脑桥和延髓后上方。其在影像学资料中表现如下,见图 2
(磁共振 T1、T2 加权):
- 小脑中脚:聚集了小脑主要的传入纤维,主要由来自对侧脑桥核
(分散在脑桥核,皮质-脑桥-小脑通路中的灰质结构,主要负责小脑和前中央/前额皮质之间的闭环通路,控制运动的启动、发送和执行)的白质纤维构成。
除了来自大脑的神经纤维传入小脑,前庭神经核也可以发出神经纤维通过小脑中脚传入小脑,所以除了出现共济失调外,还可以出现眼震、眩晕。
- 小脑的传入/传出通路比较高(40:1)—— 小脑上脚(SCP)是唯一传出纤维路径,通过齿状核-红核-丘脑束连接齿状核与皮质。
- 行走困难(小脑共济失调)、构音困难(言语断续)、眩晕和面部无力是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
- 小脑前下动脉主要供应小脑中脚,而小脑其他的大部分区域主要由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供血。
图4: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塞轴位T2(A)、DWI(B)和ADC(C),显示与T2高信号区的局部缺血区一致弥散受限病灶。
图5:图中介绍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几个主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
- 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 → 小脑半球上表面、同侧的上蚓部、齿状核大部、小脑中脚上部、小脑上脚及桥脑被盖外侧;
图6:供应小脑各个血管的走行(BA:基底动脉 AICA:小脑前下动脉 VA: 椎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图7(a):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 PICA: 小脑后下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图7(b):小脑各个分支的供血范围(AICA:小脑前下动脉 PICA: 小脑后下动脉 SCA:小脑上动脉)
- 供应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
■ 小脑后下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下 1/3 段):
- 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下部)和延髓背外侧。
图8:蓝色PICA:小脑后下动脉; 紫色AICA:小脑前下动脉; 灰色SCA:小脑上动脉
在临床工作中,记住图 8 三幅图,可以快速帮我我们判断病变的供血分支:
- 在上图中小脑中脚层面小脑中脚部分血供由小脑前下动脉供血,其余为小脑后下动脉供血;
- 脑桥上半部分层面,主要为小脑上动脉供血,小部分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边缘部分由小脑前下动脉供血,脑桥上半部分以上的小脑层面由小脑上动脉供血;
在前面部分学习了小脑各个部位的供血,方便快速定位。
- 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
- AICA 为外周和中枢前庭结构供血,包括内耳、侧脑桥、小脑中脚等部位。因此,AICA 梗死通常会导致外周和中枢前庭病变。
- AICA 供血区梗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眼球震颤、听力下降、肢体和面部感觉丧失、共济失调和辨距不良的各种症状的组合。行走困难
(小脑共济失调)、构音困难(言语断续)、眩晕和面部无力是小脑前下动脉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
虽然 AICA 比 PICA 梗死要少见,但 AICA 梗死可导致突发性眩晕和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这是由于迷路动脉供应的前庭蜗神经和内耳缺血造成的。
在梗死急性期检测到的听力损失通常会随时间推移而恢复。内耳功能障碍可能会在 AICA 供血的小脑组织发生梗死之前出现,可能是由于内耳或脑干前庭结构对缺血的耐受性相对更脆弱。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和出血部位脑组织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不同部位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准确定位诊断的依据。
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区脑出血,包括壳核出血和尾状核头出血。
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分支 Heubner 返动脉。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 动脉瘤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导致额叶出血,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形成颞叶出血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颞极动脉,大脑后动脉颞下前、颞下中、颞下后动脉。
责任血管:大脑前动脉的胼缘动脉、旁中央动脉,大脑中动脉的额顶升动脉、前中央沟动脉。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颞枕动脉,大脑后动脉的顶枕动脉、距状沟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
责任血管: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沟动脉、顶前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大脑前动脉的旁中央动脉。
图源:作者提供
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壁薄弱的终末支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仅次于壳核。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瘤或血管畸形、血液病。
病因:高血压、脉络丛动脉瘤、脑动静脉血管畸形、Moyamoya 病、脑室内肿瘤、血液病。
脑干出血
包括桥脑、中脑及延髓出血,桥脑出血较为常见,中脑及延髓出血罕见。主要症状为交叉瘫,即病变同侧的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病因:血管畸形最为常见,包括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高血压病以及抗凝治疗。
症状体征:临床上非常少见,表现复杂多样,首发症状多为头痛、恶心、呕吐及眩晕。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