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走廊里,病床一张接一张地消失了。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走廊里,病床一张接一张地消失了。仅仅2个月,约2700张走廊和病房加床被腾空、搬离。 46位科主任依次签下“军令状” —— 明确医、教、研、科室运营等各类发展指标,调整病种结构,专注于疑难杂症,不跟基层抢轻症病人。 在公立医院持续扩张、床位是医院创收利器的背景下,砍掉相当于一家三甲医院体量的床位数,不啻于主动砸掉自己的“金饭碗”。 据悉,2018年,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宣布全院削减1000张床位,实现全院零加床。如今 3年过去了,据新华日报报道,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额”完成任务,“下狠手”主动砍掉了2000张加床。 做出此番艰难的决策的,是医院2018年上任的党委书记王人颢。他是资深的肝胆胰外科医生,从医30年来,亲历过中国公立医院“大跃进”式的扩张浪潮: 十年间,中国公立医院规模扩张成为一种主流,超3000张床位的医院比比皆是。徐医附院的床位数从900张激增至6800张,一路跃升为苏北地区的龙头老大,年门急诊量达到280多万人次,吸引了来自苏鲁豫皖四省的患者。 然而,这场繁荣背后却危机四伏:医保坏账压力连年增大;体量过大,内部管理粗放,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周围“追兵”林立,想学习北上广的大医院,又力不从心…… 而这期间,国家卫健委“三令五申”严控城市公立医院规模。 作为医院的掌舵人,王人颢带领院领导班子反复思考、讨论、研究,如果不遏制规模扩张的态势,医院迟早会被拖垮。
转
变发展思路,砍掉一个三甲医院规模
转变发展思路,砍掉一个三甲医院规模。从最高峰7000张到如今的4500张,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相当于砍掉了一个三甲医院的规模。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先的发展思路是追求规模效益:多收病人,医院多收益。
然而床多了之后,问题也多了起来,服务能力有限,医生疲惫,患者就医环境和护理质量也打了折扣,不能真正体现医生价值。
病床数量虽是衡量医院规模效益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选择改革创新,提出“四个回归”,号召医院和医生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传统、回归梦想,第一个举动,就是压缩病床数。
为什么要砍掉“金饭碗”?
在主流的加法世界里,王人颢决心做减法。 2018年之前,同多数公立医院类似,徐医附院不断虹吸基层和周边地区的患者, 迅速做大规模。
像神经内科这样拥有8个病区的“大科室”,可以同时收治近700位患者,50米的走廊里塞进30多张病床,头晕待查的患者比比皆是。
陈碧所在的呼吸科,床位曾达300张,收治的病人80%是普通肺炎等轻症疾病。“这些病在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就能看好。每天简单重复地劳动,让医护们疲惫不堪,也很难有精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陈碧说。
医务处处长杨煜说,危重症患者,反倒可能因床位紧张,而无法及时入院。
这曾经是一条快速发展的路。靠大卖场式的经营,徐医附院年收入一度接近50亿。
2018年8月开始,在2个月里,徐医附院撤走约2700张床,医院里顿时清爽了不少。神经内科、普外科、心内科、肾脏内科等病区多的科室,减床幅度最大。
床位砍掉30%,各个科室短期内的收入势必会下滑。但王人颢的要求是,维持临床业务量稳定,调整病种结构,并在三年内完成临床、教学、科研等多维度的转型指标。
组织部部长宋言静说,医院把考核目标瞄准科主任,压力和紧迫感陡然上升,最初很多科主任觉得目标太高,完成不了。
经过三轮的反复商讨,花费接近大半年的时间,医院和科主任确认了目标责任书的最终方案。
绩效指挥棒
砍掉床位还要维持业务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改革办处长夏琳说,既要满足医保总额的限制,又要保证医院业务量和收入的平稳。
医院床位规模缩减了,但要通过加快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来提高床位利用效率;业务总收入减少了,但要降低药品耗材收入占比,提升劳务性收入占比,通过收入结构调整来提高医院可支配资金总量;住院病人量减少了,但危重症患者比例要增加;手术量减少了,但三四级手术率占比要提高,成本的管控要加强,运营效率和效益要提升。 绩效改革必须调整病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医生多做疑难杂症,开展三四级手术,医疗技术难度越高,劳务价值收入也就越高,医院的回报也就越高,这也符合徐医附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定位。
怎样让科室和医生更有动力,调整病种结构?
2020年1月,经过近一年的测试,徐医附院上线了新的绩效考核系统。医院根据医疗项目的难度,设置了不同的奖励标准。
陈碧说,新系统有一套复杂的计算体系。简单来讲,呼吸科医生治疗普通肺炎和伴有呼吸衰竭的重症肺炎,绩效会相差1.5倍以上。
三年间,徐医附院的三四级手术率总体从74%提升至81%,其中四级手术率从36%上升至41%。骨科、介入科、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增幅尤为显著。 除了多做疑难杂症外,想要弥补减床带来的业务损失,床位必须周转得更快。
于是,徐医附院开始在日间手术上发力。 杨煜表示,医院的日间手术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镜下的治疗,耳鼻喉科的声带息肉手术,眼科的白内障手术,以及腹壁疝手术等,涉及60多个病种,占全院手术比例超过10%。
消化内科主任费素娟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提到,“消化内科开启日间病房后,胃肠息肉等手术可做到24小时内出院,对患者来说,住院费用明显降低。以肠道息肉手术为例,以前一般住院总费用1万元左右,现在只要四五千元,患者自付比例大幅下降。”
此外,对病人更友好的微创手术也被鼓励,“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的平均费用增加不明显,但提高了医院运行的效率,不仅给医院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也给患者带来了实惠。”杨煜说。
徐医附院平均住院日由9.6天下降至7天,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近15%。
稳住业务量,调整病种结构,起到了“开源”的效果。压低药耗比等成本,则为医院“节流”。
此前,徐医附院业务规模很大,但药品耗材占比较高,接近65%。
夏琳介绍,在旧的绩效方案中,药品耗材都是收入项,但在新的方案中,药品和耗材变成完全的医院成本。 新的绩效方案中,医生开药、使用耗材会被严格控制。
虽然科室前后收入波动不大,但人们会发现,如果成本控制得好,奖金就会增加。员工逐渐形成节约的意识。科室有定额,省下来的钱能做自己的绩效。
通过绩效改革,在医保总额支付体系下,徐医附院的医保坏账消失了——虽医院的总收入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医院的整体运营压力却大大减轻了。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新增床位数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本文信息来源:健康界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健康大河南视频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