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光敏反应的不同在于发生机理、皮疹的发生及临床表现,光毒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光变态反应。
病例汇报
患者,男性,33岁。因尿频、尿急、尿痛住院。 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相关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查体:神志清楚,一般状况可,心肺正常,耻骨上膀胱区压痛,无腰部压痛。 诊断:细菌性膀胱炎。 给予左氧氟沙星0.5g静滴 qd。 次日,患者额部、面部、后颈、手臂等部位出现红斑、瘙痒、水肿等晒伤样皮损,感觉皮损区灼痛感,无发热。
昨日输液后在院区晒太阳,结合其额部、面部、后颈、手臂等暴露在阳光下, 考虑光敏反应。
处理、转归:
停止左氧氟沙星,避光,保湿,抗过敏、抗组胺,糖皮质激素等处理。 1天后,灼痛感减轻,皮疹区较前消退,留有少量色素沉着。 3天后,症状及体征消失。 随访 1 周未再发。
何为药物光敏反应? 药物光敏反应( photosensitivity) :
病人在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暴露于光源 (通常为日光) 产生的不良反应。 包括光毒反应 (phototoxicresponse) 和光变态反应 (photoallergic reaction) 。 两类光敏反应的不同在于发生机理、皮疹的发生及临床表现,光毒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光变态反应。 光敏反应在停药后通常具有迅速可逆性。
光毒反应: 指药物吸收的光能在皮肤中释放能量导致皮肤损伤, 与免疫反应无关,类似于烧伤。
发生机制: ① 药物发生光解反应产生激发态氧致光毒反应; ② 药物的光降解物或中间体产生激发态氧致光毒反应; ③ 药物代谢物发生光解产生的光降解物或中间体与酯类结合致光毒反应。该类反应在暴露于光源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发生。 病人出现红斑、疼痛和水肿。
光变态反应: 属免疫反应,系药物被光能活化,以半抗原方式与皮肤蛋白结合成全抗原,经表皮langerhans细胞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引起皮肤变态反应。
发生机制: 药物代谢产物发生光解产生的光降解物梧教桶体与机体表皮蛋白结合致光变态反应。 致光敏药物的结构不同其敏感波长不同。 光变态反应在暴露于光源后1 ~14日发生。 病人可出现丘疹、瘙痒及湿疹性皮炎。
常见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 可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 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磺酰脲类、利尿药、吩噻嗪类、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及局部用药等。
可致光毒反应的药物: 胺碘酮、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 可引起光变态反应: 噻嗪类和苯佐卡因。
图源临床用药 作者秦雪
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敏反应 喹诺酮类本身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光敏反应 ,主要取决于其 8 位取代基,如取代基为卤素,其光敏性增强,如取代基为甲氧基,则光敏性减弱。在治疗剂量下几乎没有光毒性。
机制: 目前认为主要和自由基以及单线态氧的生成有关,产生光变态反应与持续敏化T细胞的产生有关。
谁强谁弱: 宋丽华主编. 药物毒理学 在线学习版[M]. 2016:喹诺酮类药物光敏性作用由强到弱为: 克林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曲伐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光敏性罕见:
参考文献:
[1]宋志强,郝飞.面部皮炎的诊断思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08):609-612.
[2]卜秀玲,梁敏,刘英.药物不良反应-光敏反应[J].中国药事,2003(11):61-62.
[3]黄佳,杨莉,赵志刚,梅升辉.药源性光敏反应的致敏药物及防治[J].药品评价,2014,11(02):17-21+48.
[4]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2017(79)
[5]宋丽华主编. 药物毒理学 在线学习版[M]. 2016
[6]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急诊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