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泡沫来临的时候,你是躲避还是拥抱?
当泡沫来临的时候,你是躲避还是拥抱?
近年来,面对集采压力,药企纷纷谋划转型,以新药研发推动企业增长。但是,研发扎堆却也是一直被诟病,“内卷”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究竟是正常的竞争,还是无意义的内耗?
“内卷”蔓延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了《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对中国注册临床试验进行全面汇总分析。
CDE指出,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的数量和药物品牌的数量相较以往都大幅增加。2020年,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共登记的临床试验较上年总体增长9.1%,但药物靶点和适应症领域分布较为集中,新药临床试验同质化问题明显。
抗肿瘤显然是国内新药临床试验扎堆最严重的地带。
《报告》显示,在化学药研发领域,肿瘤药物占比达42.1%,排名第二的是抗感染药物,占比仅10.1%。这两大领域之外,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等占比均不高,只有5%出头。
除了治疗领域的“内卷”,最“卷”的靶点当属PD-1单抗。
2020年,申报临床的药物品种靶点前三位靶点是PD-1、CYP51A1、VEGFR,品牌数量分别多达75项、53项和50项,PD-1靶点的临床试验数量将近100项。前10位靶点中有9个靶点的药物适应症领域集中在同一适应症领域,其中,7个靶点的药物品种的适应症超过90%的占比集中在抗肿瘤领域。VEGFR、PD-L1等靶点的品种开展的临床试验均超过60多项。
此外,在细胞治疗领域,随着今年国内两款CAR-T产品的上市,CD19靶点的竞争热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PD-1。
据毕马威此前统计,2020年国内开展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数量已达335个,5年间翻了十倍。这当中,以CD19为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占比超过了40%。
有数据显示,目前,靶向CD19的CAR-T产品研究中,国内已有超过20多家企业拿到临床批件。
其实,早在《报告》出炉之前,国内新药研发集中在PD-1、CD19等热门靶点的特点已经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而且,靶点“内卷”已经从PD-1、CD19领域蔓延到了VEGF、EGFR、HER-2等其他靶点。
有数据显示,全球前十大创新药热门靶点的集中度为13.08%,国内达到29.28%。
例如在眼科赛道,目前国内眼科临床试验有接近六成都是抗VEGF抗体(Anti-VEGF),也就是说,每十个临床实验里面就有六个在做抗VEGF抗体。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情况甚至比PD-1更严重,“因为PD-1还有各种各样的适应症,而Anti-VEGF在眼内注射就只有两三个适应症”。
同时,在创新药浪潮下,就连实验猴子都涨价了,其身价已经从2019年下半年的1.5万元/只飙升到了现在的10万元/只。尽管这样,很多研究机构面临的依旧是“有价无猴”的局面。
与此情况相似的还有临床试验中的患者紧缺。
11月12日,人福药业发布公告表示要终止ALK抑制剂(针对非小细胞癌)的临床,原因正是患者不够用了。公司称该药物在I期临床研究中,未找到足够数量的入组患者。这也导致,项目启动至今累计投入的2500万元打了水漂。
自2020年底以来,其实已经有不少企业从PD-1撤退。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和罗氏均爆出在国外撤销PD-1/L1产品适应症的消息。今年3月,百奥泰也宣布终止了BAT1306(PD-1)的开发。
7月27日,康辰药业公告称,终止地拉罗司分散片药品的注册申请,终止注册程序。花5年时间,花费2196万元研发的首仿新药,却在最后关头放弃,业内猜测,可能是竞争者太多。
“生存”严峻
国内对创新药开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投资新靶点是个好方向,但不是所有的创新药都有未来,例如PD-1单抗扎堆发展引起的利润空间已经在持续收窄。
截至今年11月,国内已有6款国产PD-1获批上市。此外,还有3款处于报产阶段的产品,更不用说那些排队等待中的产品。但是对于药企来说,新产品上市越晚,生存的形势就会愈严峻,定价只能无限趋近已上市产品的价格,甚至要更低。
在刚刚结束的2021医保谈判,让“内卷”的PD-1赛道再迎一波血雨腥风的价格厮杀。根据东吴证券的研报显示,国内PD-1的价格已经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预计本次谈判后国产PD-1的年均治疗费用会降低至3.5万元左右,更悲观的预期是3.2万元。在两三年的时间内,PD-1的价格从曾经的80万/年,降到如今3万/年左右,出现了一般专利药7-10年后才会出现的专利悬崖。
虽然前方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后方依然不少还在排队上线。业内预计未来2-3年上市的PD-1单抗将达到15个,在降价大趋势下,企业能否收回成本也是一大问题。
即便顺利进入医保,创新药在市场准入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入院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中国药学会在1420家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截至2019年底,仅有不到20%完成了进院。2019年纳入的品种,截至2020 年第三季度,仅有约25%实现了进院。
而且与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相对应的,还有有限的市场空间和患者支付可及性。这也就意味着,众多相似的产品即使成功上市了,但也只有少数产品能够分享市场。
以今年上市的我国首款“天价抗癌药”CAR-T疗法——阿基仑赛注射液为例,虽然该款产品通过了初步形式审查,但并未进入医保目录谈判环节。企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医保要考虑普惠性,目前这种情况下,120万元一针的价格超出了绝大部分患者的承受范围。
“破发”持续
除了研发内卷外,创新药企想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支持或许今后将会更加困难。而且去年以来,本土创新药企在港股和A股出现了“破发潮”,创新药泡沫破碎的蝴蝶效应正在发生。
去年,和铂医药和药明巨诺IPO当天破发;加科思和德琪医药在上市3天后破发;开拓药业、嘉和生物、永泰生物也在上市后的短短时间内跌破发行价。
今年11月5日,三叶草生物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
据健识局统计,港股新政实施三年来,已有超过30家未盈利医药公司成功上市。但这些公司顶着光环上市,在资本市场表现却平平,嘉和生物、基石药业、华领医药等多家公司长期处于发行价之下。
自港股和科创板上市新规发布以来,很多创新药企都把PD-1、ADC、CAR-T等热门品种作为研发和上市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6家创新药企业在港交所上市、17家在科创板上市。因为研发投入大,初创药企普遍亏损,在上市前基本经过4轮以上融资。
而跌破发行价公司的产品多数没有真正的创新。在资本市场聚光灯下,这些创新企业就要面对市场投资者的抉择,有些公司已经不像上市前那样受资本青睐。未来,甚至有可能出现退市的情况。
目前,我国药物研发虽然存在着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一定的泡沫等诸多问题,但从发展走向上来看,药物创新则是必然趋势,而且创新生态已初具规模,这将推动着我国医药行业加速走向专业化与国际化。
参考文章:
[1] 狮歌LIONSONG:《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研究报告!》
[2] 环球:《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黄金时代》
[3] 氨基财经:《每5个临床就有1个被“放弃”,CDE告诉你中国创新药研发现状》
[4] 新京报贝壳财经:《PD-1、CD19等成国内新药研发最热靶点 同质化竞争激烈》
[5] 八点健闻:《创新药的中国式内卷:资本扎堆、低水平重复、血海一片》
[6] 界面新闻:《创新药研发到底有多扎堆?药监局首次发布报告揭示几大趋势》
[7] 每日经济新闻:《创新药的焦虑时刻:3成初创药企股价破发、近百个临床项目围剿热门靶点》
[8] 医药观察家网:《创新药企上市遇“冷潮”》
[9] 健识局:《创新药企 “破发”魔咒,明年还将持续》
来源:思齐俱乐部
整理:四叶草
排版:Joyce
责编:Adam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