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这是灭活疫苗模拟了感染所致,所以他们建议糖尿病、电解质紊乱、肾功能障碍和凝血障碍患者接种灭活疫苗需要非常小心。
10月26日,Nature旗下的Cell Discovery 在线发表了上海东方医院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所刘继平(Jiping Liu)等撰写的论文《综合调查显示接种COVID-19疫苗后病理生理变化(与感染)一致》,人名和论文名为谷歌翻译结果,不一定准确。
http://t.cn/A6xL2aqC
该论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是:接种灭活疫苗者与自然感染者的某些生理指标(血糖、血钾/钠、凝血因子、胆固醇、胆汁酸、肌酐)变化趋势相似,他们的免疫细胞基因和细胞因子表达有很多变化,作者认为这是灭活疫苗模拟了感染所致,所以他们建议糖尿病、电解质紊乱、肾功能障碍和凝血障碍患者接种灭活疫苗需要非常小心。
Nature的Cell Discovery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根据360期刊网的评估,该期刊的在同类期刊中排名前15%以内(http://t.cn/A6xISgNW)。如果该期刊编辑没有看走眼,或者不是中国疫苗黑,那么可以认为该论文值得重视。
在论文网页界面上点击刘继平的姓名,可以看到其发表的另外三篇论文,均为微观层面的蛋白质/细胞/药物功能研究,无一涉及疫苗。
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表明作者认为灭活疫苗与指标病理性变化存在因果关系,进而对相关疾病患者接种灭活疫苗表达了担心。作者并未表示灭活疫苗会导致健康人罹患相关疾病(即灭活疫苗不安全),但该研究结论很容易被误读出这样的意思。
最近有多人拿着该论文结论,向我求证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我的答复是:全球接种COVID-19疫苗已经超过70亿剂,其中主要是灭活疫苗、mRNA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后两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前者,但并未有证据表明接种这些疫苗后需要担心罹患糖尿病、电解质紊乱、肾功能障碍和凝血障碍。真实世界的数据,远比该论文中的机制性研究有说服力。
当时,我还没有详细看过论文。今天我看过论文,认为该研究在科学上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结论严重高估灭活疫苗的风险。以下是该论文在研究设计和讨论过程中的四大局限性。
(一)样本量太小
该研究只是对11名健康成人接种灭活疫苗后指标变化的研究,其中5人按间隔14天,6人按间隔28天接种的2剂科兴中维灭活疫苗。
这个样本量太小,即便观察到一些指标变化,在科学性上也不足以认为这就是疫苗模拟感染引起的,除非作者对疫苗安全性有偏见。
同时,因为样本量太小,其不得不使用统计效率最低的非参数检验方法——秩和检验法,来判断指标值是否异常,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也不高。
该研究检测的指标一共有9大类43个,实际出现异常的是7大类10个,异常指标仅占比23%,从散点图来看偏离正常值的人数不多,且偏离度不大。
论文中展示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在接种疫苗后28天、42天、90天,仅有少数人(一个点代表一个人)略高于正常值上限的虚线。
以11人的样本量检测到上述轻微指标异常的结果,做出负面解释的空间非常有限。如果样本量增至30人以上,才比较有说服力。
(二)指标含义不清
由于血糖的起伏较大,所以业内公认用较为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来反映一个人的长期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反映的是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该研究中28天(4周)和42天(6周)的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只能是接种疫苗前2~4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无法证明这种变化是接种疫苗所致。
另外,作者使用的糖化血红蛋白计量单位是mmol/L,这不是标准的计量单位%或mmol/mol,也许只是作者笔误,如果不是笔误则说明作者对这个指标一知半解。
再比如感染指示的2个指标,均未显示异常,不支持作者声称的疫苗模拟感染。其他指标就不一一解释了。
(三)缺乏对照组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论文中的指标比较,是被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的比较,属于内部对照,其意义非常有限。
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必须设置外对照。外对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空白对照,就是再选与研究组各方面相似的一组人,不接种疫苗,于同样的时间点采血检测;另一种是给这一组人接种其他疫苗,称为平行对照。
该研究中,用平行对照是最佳策略。平行对照组接种的疫苗,可以有流感疫苗(将病毒灭活后裂解做成的疫苗)、狂犬病疫苗(和COVID-19灭活疫苗一样,用Vero细胞培养病毒后灭活制成)、甲肝灭活疫苗(也有Vero细胞版本)。
上述三种对照疫苗的安全性久经考验。如果研究发现,这三种疫苗接种后的指标也有类似异常,意味着这种异常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现实中这些疫苗广泛接种后并未引起相应疾病的发生,所以也不应该认为COVID-19灭活疫苗会有问题。如果这些疫苗接种后的指标没有异常,只有COVID-19灭活疫苗出现了异常,那就要考虑是COVID-19灭活疫苗特有的问题,还是研究设计的问题。
以我对疫苗安全性的理解,我认为三种对照疫苗接种后的指标可能有少量异常,但很可能与COVID-19灭活疫苗的异常指标不同,不一定能找到规律,对实际的疫苗安全性也没有影响。好比健康人饭后血糖也会略高一些,即便偶尔高于正常值上限,离糖尿病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如果作者继续研究儿童接种COVID-19灭活疫苗的指标变化,那么也可以有脊灰灭活疫苗、手足口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作为平行对照组。
(四)免疫细胞变化分析与指标异常没有直接关系
论文的结果部分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抗体变化(与疫苗安全性无关,不做讨论);第二部分43个生理指标的变化;第三部分是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第四部分是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调控变化。
第二部分合计789字,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合计3128字,可见后两部分所占篇幅更多,是作者真正关注的内容。这两部分涉及微观机制层面,各种细胞名称、基因名称、细胞因子名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高大上感十足。可以从下面这个单核细胞元病毒特征分数与相关通路图体会一二。
这些细胞学/基因/蛋白组学的数据,是其得以在Nature的Cell Discovery 上发表的关键。如果只是第一部分抗体分析和第二部分血液中生理指标检测,就显得层次太低,根本不可能被发表。
然而,对于任何疫苗接种,都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检测分析,结果也是大同小异,无非是某些基因表达了,某些细胞/通路激活了,某些细胞因子分泌减少了等等。疫苗就是要刺激免疫系统,那么免疫细胞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问题是,免疫细胞的改变和前面的生理指标异常,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么?
论文中没有讨论两者的关系,我认为作者完全不知道两者如何建立联系,所以他们回避了这种讨论。然而,作者不明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读者就可能误以为是免疫细胞变化造成了生理指标的异常,而后者可能产生实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患病,读者就会误以为灭活疫苗不安全。
综上所述,这篇论文就是作者用其惯用的研究工具,对小样本的灭活疫苗接种者做了一个无对照组的研究。不能说其结果毫无意义,但作者显然是扩大了这种意义,进而误导读者高估疫苗的风险。
从我多年疫苗科普工作中与临床医生的接触来看,大多数临床医生对疫苗的安全性持怀疑/警惕态度。这篇论文在结果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灭活疫苗安全性做出较为严重的负面评价,应该是作者们潜意识里对疫苗安全性态度的体现。
如果他们对疫苗安全性有正确认识,就应该在文中谨慎地指出:因为研究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指标异常的临床意义非常有限,完全不足以对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构成质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