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by 特鲁多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by 特鲁多
//
《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
影片的主人翁薇薇安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英国文学博士,大学讲师。她无意间自己罹患上了卵巢癌,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末期,她接受了为期八个月的新型化疗药物全剂量注射治疗。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暗藏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
比如,某个早上杰森带着柯林博士和一群年轻医生走进病房,掀开薇薇安的被子和上衣,对着她胀大的肚子说着专业的医学用语。薇薇安有些手足无措,也插不上话,只能任由他们用手按压着自己的肚子。柯林博士与这些年轻医生就专业问题交流了一番后,便匆匆离开,去往下一个病房。查房的场面是挺大的,但薇薇安并不觉得开心,她感觉自己就像个试验品,而医生们则好像是开了一场简短的研讨会,没有人关心和在乎这个病人最近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
薇薇安在隔离病房问了杰森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选择肿瘤科?”“你有失去过病人吗?”“如果你的病人忧虑和恐惧,你会怎么解决呢?”可以看出杰森的专业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也很热爱他的专业,但却少了一些人性上的关怀。
薇薇安面对杰森的冷漠,她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在教学上也近乎苛刻的严厉,她用手折住了自己的输液管,警报声引来了护士苏西,苏西检查完仪器后看出了薇薇安心神不宁,便问她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薇薇安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苏西听着她的诉说,递上了纸巾,并问薇薇安要不要吃冰棒,薇薇安点了点头。苏西陪薇薇安吃着冰棒,聊着天。薇薇安问苏西:“你还会一直照顾我吗?”苏西笑着说:“当然,我就在你的身边。”
何谓“心灵病房”?医护们能给予患者的,不仅仅是身体疾病的治疗,还有心灵层面的救赎,这也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
想起另一位患者,美国女哲学家图姆斯在以自身罹病经历为基础写下的《病患的意义》一书中曾说:“大夫,您只是在观察,而我是在体验。”
作为一名医生,多年来,我的真实感受是,其实医生并不仅仅止于观察,因为在生命面前,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癌症是块试金石,既照见医生、患者,也照见关心他的人。医生最大的无奈莫过于治不了病!病人最大的悲哀是,我命由天不由我!当医生,我们可以做到坐看云起,却无法做到笑看花落。
如何成为患者眼中不冷漠的医生呢?共情的能力至关重要。Bylund 和 Makoul 在观察和分析了100个内科医生与患者沟通的录像和资料后,发现医生的共情性沟通行为可以按6个等级去描述。
- end -
配音:肉肉
文字:柒柒猫
公众号:Luffy医学频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