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院长们该怎么做计划
又到年底了,医院的院长们该怎么制定医院新的一年计划呢?
回看过去,我们会发现大多数院长可能很头疼的三种情况:
· 花很多气力总结过去的一年,但依旧不清楚未来的一年究竟该怎么样。
· 每年的计划目标总是会被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意外”所打乱。
· 宏伟的目标很多时候受困于日常的各种“琐事”而难以执行落地。
做年度计划,本质上就是判断医院在未来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变化趋势下,如何将资源与解决问题形成匹配。所以,年度计划是医院所有管理活动的基础,没有年度计划的引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都是一纸空谈。
院长,应该是一个更有前瞻性的人,应该把重心放在下一年,让医院所有的人觉得下一年更有希望,是可以成功的。
2022年,做一个好的年度计划,有三个要素是最核心的:
1. 预测好未来
2. 如何创造和发展
3. 如何成本控制
—1—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完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从组合到融合的共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政府,对医院的要求发生了改变。
在过去二十年里,一家医院可能只需要关注三件事:
1、我的技术够不够牛;
2、我的医院规模够不够大;
3、我的医院业绩够不够好;
今天,IT化、数字化、移动化、互动化、透明化,使得数据成了新的生产要素,政府和医院之间、社会和医院之间、医院和医院之间、医院和医生之间,都因为数据而逐渐形成新的连接和信任关系。从政府的56个国考绩效指标,到医保的DRGDs支付模式转变,从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到日间手术、基因检测技术的日新月异,无一不再提醒院长必须面对全新的管理范式,数据不再只是简单的运营指标,背后的含义则是医院必须要重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信任成本,如何塑造在不确定下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共生的能力。
—2—
医院需要重构自己的战略价值
今天的时代,越来越难以用过去的认知去复制到未来,虽然医院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依旧是治病救人,但不再仅仅是依靠几栋楼、几位名医打天下,政府和社会赋予医院的使命是:长期发展,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推动世界变得更美好。
因此,我们就需要升级医院的价值体系,医院一定要能够与政府、社会环境、其他的伙伴、与患者产生共生的价值,长期保持一种向善的力量。我们可以思考那些流芳百年的世界著名医院,不管是美国的梅奥诊所还是克利夫兰诊所,不管是中国的协和医院还是湘雅医院,你会发现它们都具有5个共同的特质:
(1)立足长期视野、持续成长的理念
(2)不断构筑和强化自身的医疗技术优势
(3)长期重视保持与周围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
(4)确保自身的安全
(5)含有传承下去的强烈意志
因此,医院在各个层面上要逐步从传统的组织形式向共生型组织转化,实现从竞争逻辑转向共生逻辑的转变。
—3—
院长做好年度计划的关键原则
院长每年做全院的年度计划,根本目的就是要聚焦医院的使命和战略目标,体现出医院的价值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制定年度计划,有二个关键原则:
1. 目标一定是“不太合理的”:
对目标而言,并不是分析合理性,而是要讨论必要性。真正决定院长目标的因素,并不是自身有什么资源、已经做到什么程度,而是你对未来的预测、你的决心和你的战略想法。
基于自身能力和资源的目标制定,或许是合理的,但是难以面对不确定的社会环境,甚至当你的目标实现的时候,你的医院可能就快被合并掉了。
2. 实现目标的行动必须“合理”
看看公立医院的56个绩效指标,你就会发现,这些指标已经把医院的方方面面的目标给包含了,甚至给出了量化的指标。这些目标很多都是理想状态,是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使命要求,与医院的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差距。
这个差距,正是院长确定计划的出发点。
院长的年度计划,最关键的就是找出解决这个差距的策略,大家反复讨论,得出合理的行动方案,取得相应的资源,这样目标就自然实现了。
在政府、医保和医疗技术的多重数字化管理要求下,对医院的要求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快速反应,更要求做到专注、极致,因此院长的年度计划,不仅仅只是一套行动方案和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计划能够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能够更有柔性地推进目标的实现。
—4—
年度计划的管理中常犯的错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医院习惯于一种自然增长,巨大快速的发展空间和医疗行业的专业特殊性,使得医院的管理处于粗放状态。
在年度计划的管理中常常出现如下几种漏洞
1. 有要求,但无承诺
医院是一个高度依赖人的技能和提供人力服务密集型的行业,因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对一个医院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绝大多数院长都是从一线走上来的,做管理者久了,很容易“体谅”下属,很多要求变成了建议参考,呈现一团和气、相互尊重的氛围。实际上,这种“尊重”是一种对权利的尊重,而没有真正体现出对价值贡献和能力的尊重。所以,提出要求的时候,也需要让大家清楚地知道必须承诺什么。
2. 有目标,但无法衡量和量化
计划目标确定下来了,但是表达的很模糊,很宏观,看不清重点,也无法知道怎么评估好坏和多少,比如说“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提升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在日常的医院工作中,大家依旧该做啥做啥,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对于设定的目标无感,即便是没有达到目标,也能找到很多理由来合理地解释。只有把目标可以衡量,可以量化,才能安排资源去匹配,才能让大家清晰地知道资源一定是要投入到最关键的地方。
3. 有计划,但没有措施
年度计划,不单纯是给出目标数据,更要明确出相应的时间进度、投放资源、检验标准、谁是责任人,这样计划得到各种目标才有可监督管理和应变调整的基础。比如说提升日间手术的占比,这就需要明确出哪个科室更有潜力可挖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能,相应的流程从术前检查、麻醉评估、手术室排期、到术后观察如何进行必要的优化调整、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如何倾斜但避免混乱、如何获得患者的认可和口碑相传,等等。
4. 有数据呈现,但没针对性的行动方案
我们发现,在医院的月度和季度工作分析会上,大家的重心都在总结上,极少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做下个月、下个季度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如果眼前的数据和计划出现很大的差异,就会倍感压力,但是却无法挖掘出数据差异存在的真正原因,自然就难以制定出把这些差异补回来的行动计划。
以上这些错误,如果院长能在年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充分把医院放在未来社会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趋势下去思考,保证目标是可以衡量的,可以被检验的,可以用信息和图表去表达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让计划管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2022年,相信每个医院的院长,一定都会有新的发现,让自己的医院变得更美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