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院评鉴发展历程与评定类别
台湾医院评鉴始于1978年之教学医院评鉴,目的在提供医学生有合格教学医院实习,提升医师临床教育水准。并于1988年开始办理全台医院评鉴业务,透过医院评鉴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建构优质的医疗服务体制,保障人民就医安全的权利。此外,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医事服务机构特约及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医院申请办理保险住院给付之特约,应经医院评鉴通过」,并依据医院通过评鉴的等级有不同的给付条件,以致医院评鉴制度与健保给付勾稽。是以,医院评鉴制度除了作为评核医疗品质的工具,同时对医院收入影响甚巨,因此,促使医院评鉴对医疗机构有强大的约束力,成为各层级医院永续经营的基石。
台湾医院评鉴发展历程可分三个时期,因不同时期的医疗水准程度,评鉴的重点从「结构面」推进至「过程面」及「结果面」,并优化查证模式,导入以病人为焦点的查证方式(PFM)。
初期丨旧制医院评鉴1999年∼2005年
此期间的医疗水准因大多数医院的软、硬体设施皆不尽理想,且差异性大,故此期间的评鉴着重「结构面」的评量,并以人力、设施及设备为主。
中期丨新制医院评鉴2006年∼2015年
为因应国际对医疗品质要求,加强医疗服务品质,参考国外评鉴趋势,建置以病人为中心之安全就医环境,推行新制医院评鉴制度,除维持原有的「结构面」,增加医疗「过程面」及「结果面」的评核要求,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照护模式,并重视医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及与社区之互动等。
近期丨新版医院评鉴制度2016年~迄今
为降低医疗人员之工作负荷、改善护病比与劳动条件,新版医院评鉴制度改革遂于2015年进行医院评鉴制度精进,进行优化、简化与日常化,参考美国「Tracer」评鉴方法导入以病人为焦点之查证方式(Patient-Focused Methodology, PFM),期藉由实地查证病人照护流程,了解医院医疗品质,以降低干扰医院日常的医疗照护作业,同时减轻医院准备评鉴文书作业负担。
2020年与2021年为让医院更安心、全心的投入抗疫工作,并减少人员聚集、降低医院的负担,医院评鉴及教学医院评鉴停止办理,评鉴合格效期亦配合展延。医院评鉴有效作为医疗给付、品质监控与医疗分级体系的重要制度与工具,因应国际趋势、医疗照护水准与社会背景几经改革,为台湾医疗品质与有效医疗资源分配扮演重要监督与把关之角色。
THE END
//作者: 联新国际管理学院 林怡君
//编辑:蓝瑜(yangxia--0508)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