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叶胶质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切除要点

2022
06/23

+
分享
评论
国际神外—Crawley
A-
A+

几个特征有助于确定肿瘤边界。例如,环岛沟底部即为肿瘤的最深界面,豆纹动脉最外侧分支可以作为肿瘤内界的标记。

什么是岛叶胶质瘤?先要知道大脑岛叶部位在哪儿,岛叶属于新皮层和古皮层之间的结构,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与自主神经功能、前庭功能和语言功能关系密切,构成了介于旧皮质和新皮质之间的一个解剖学、细胞学和功能学界面。手术全切除岛叶胶质瘤而又不引起脑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岛叶胶质瘤的临床分型

岛叶胶质瘤多见于低级别胶质瘤,少数为高级别胶质瘤。临床分型有很多种,世界知名的神经外科大师Yasargil将岛叶病变分为4型:

1、病变完全位于岛叶未超过岛叶环状沟的为纯岛叶肿瘤

2、病变累及岛叶及额叶岛盖(眶额叶后部)的称为岛叶-额盖病变

3、病变位于颞底内侧面-岛叶的病变称为颞底内侧面-岛叶肿瘤

4、累及岛叶、眶额叶回皮质及颞极的称为眶额-岛叶-颞极肿瘤

93861636524807706

岛叶胶质瘤特点如下:

以低级别胶质瘤多见。术前MRI有助于精确定位岛叶、盖部、肿瘤之间复杂的解剖关系。由于岛叶低级别胶质瘤呈膨胀性生长,肿瘤边界较清,其向内压迫壳核的同时,间接受到苍白球、内囊坚韧的纵向走行纤维的阻力,因而壳核外缘变直,T2加权像上显示肿瘤内缘清晰平直,称为“内缘平直征”,对判断肿瘤能否全切很有帮助。再者,fMRI及DTI可进步了解肿瘤与功能区及重要纤维传导束的关系(是单纯推挤还是破坏,方向如何等),这对有效保留重要功能很有帮助。因岛叶位置较深,且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走行其中,故全切肿瘤并不损伤其周围组织,难度较大。

如何安全彻底切除岛叶胶质瘤?手术切除要点分析:

开颅时建议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健侧旋转30°~50°,颈部拉伸并稍向下垂,使颧突处于最高点,头架固定。因需要牵拉岛盖以暴露岛叶的边界(即环岛沟),所以建议行额颞包含外侧裂的较大去骨瓣开颅。磨除蝶骨嵴,全程显露侧裂。术中不要急于切除肿瘤,可分离外侧裂至颈动脉池释放脑脊液,待脑组织张力降低后继续分开外侧裂垂直段。尽可能保护好侧裂静脉及其较大分支。若肿瘤较大,亦可先切除部分肿瘤减压后继续分离外侧裂。对于侵及额颞叶的巨大岛叶胶质瘤,可切除额叶或颞叶的岛盖组织,增加肿瘤的显露程度。

术中应耐心细致地分离保护大脑中动脉及其大量分支,尤其是被肿瘤包裹的、较细的分支。尽早显露大脑中动脉M1段,并辨识从其上发出的豆纹动脉(LLAs),是保护这一重要血管,并判定肿瘤内侧边界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岛叶肿瘤手术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岛叶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M2段的分支。其中较短、较细的分支应主动电灼后切断,以防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这些血管被动从大脑中动脉主干撕脱,造成严重后果。而较长、较粗的血管则应尽量保护,因其可能供应放射冠和皮质脊髓束。肿瘤切除后,M2、M3段常常出现血管痉挛,可在术中应用罂粟碱或温盐水浸泡解痉。

几个特征有助于确定肿瘤边界。例如,环岛沟底部即为肿瘤的最深界面,豆纹动脉最外侧分支可以作为肿瘤内界的标记。此外,穿支血管的方向亦能够提供线索,因为平行于手术床走行的血管可能是豆纹动脉穿支血管。还应准确了解肿瘤颜色、质地和组织结构变化,遇到组织颜色变为淡灰色时,说明已经达到基底节灰质结构,应停止继续切除。术中超声和MRI也有助于判定病变的边界,而术中利用超声吸引器(CUSA)装置可显著提高肿瘤切除效率。

文章来源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叶胶质瘤,分型,切除,临床,手术,岛叶,肿瘤,动脉,血管,分支,边界,豆纹,大脑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